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鼓之乡介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鼓的介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西安鼓乐的简单介绍.
1简介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西安乐古。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近日一跃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 *** 而流入民间。2历史溯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几 *** 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现存清乾隆二 *** 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结构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3派别僧、道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相传,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与僧派一样,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道派因经商的多,平时日落店铺打烊后,艺人们 *** 到四合院自娱自乐。本社庙会期间,他们全体出动,竭尽全力,昼夜演奏,而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它们也会热情的前往耍曲,烘托气氛。沿途他们吹吹打打,在市民面前展现他们的技艺。最热闹的当数阴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合六月中旬的城内西五台古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观众摩肩接踵。每年这两个时候,可以说成了鼓乐汇演。时常出现"同坛"(音),即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演得好。俗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形成俗派。俗派因在农村,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一般在农闲时参加民俗 *** 活动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收获后庆贺丰收。4艺术特色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5演奏形式但不论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锣、铰子、供锣、手梆子、方匣子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又叫"高把子",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又叫"乱 *** ",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 *** (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打击乐器以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疙瘩锣)、贡锣、手梆子的伴奏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俗派坐乐不演奏。乱 *** 是以使用笛、笙、管、云锣(方匣子)、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而得名。乱 *** 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怪板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特别是坐乐中的耍曲《摇门栓》、《捧金杯》、《得胜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眼》、《歌沙》(即《铜鼓》)等,大都来源于民歌小调或器乐曲牌,乐曲短小,旋律优美,情绪欢快,很受群众欢迎。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有《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外分词》、《京套》、《大乐》、《花鼓段》、《别子》、《服子》、《打扎子》等,约有四百余套。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有《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得胜令》、《曲破》、《赶东山》、《卓本》、《玉包头》、《下水船》、《扑灯蛾》、《游声》等约五百余首。可以 *** 演奏的鼓谱有《浪头子》、《三股鞭》、《法点》、《女退鼓》、《花退鼓》、《笨点退鼓》、《大赐福》、《帽子头》、《干鼓》等百余首。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他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西安鼓乐的乐谱,据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营一本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 *** 外,其余各本中抄写年代最早的是西仑乐社保存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 *** (1659年)六月吉日置"。演奏西安鼓乐的民间音乐家有城隍庙鼓乐社安来绪、何维新;东仑鼓乐社梁振源、赵庾长;西仑鼓乐社程世荣;显密寺鼓乐社程天相;大吉厂鼓乐社杨家帧、裴仁恭;何家营鼓乐社何永贞、何生哲;市集贤香会乐社文明(东村)、张有明(西村)等。坐乐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 *** "和"八拍鼓段坐乐 *** ",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前者用笙、笛、管、双云锣,还曾用过筝、琵琶,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大镲、大饶、铰子、煽子、大锣、马锣、引锣、木梆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或有若干乐器调整,依条件而定。有些地方农村的坐乐,吹奏乐器用到十几人以上,打击乐器更多,"川家伙"(鼓乐传统打击器)和"苏家伙"(从秦腔引进的打击器)用到几十人之多,造成神人震撼、山川荡气的宏大音响,风格亦因之不同于城市坐乐。尽管古代城内长安鼓乐社的成员多为生意人,但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只给乐社及其家属的白事奏乐。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年杨虎城陵墓从重庆迁回西安时,许多鼓乐社前往车站迎接。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 *** 的音乐。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坐乐是有严格的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呼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双扇二十面锣,十音,专门用于演奏尺调乐曲,特别是配合清吹演奏时,演奏者左右手开弓,技巧较复杂)。鼓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种。其它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亦称"开口子")、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坐乐又分八拍坐乐 *** 和俗派坐乐两种。八拍坐乐 *** 由僧、俗两派乐社演奏,主要以坐乐之一部分头(帽)中的头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乐社的八拍坐乐 *** 多用双云锣演奏尺调乐曲。其结构特点(坐乐前部):帽:开场锣鼓,起。身:匣头匣(八拍鼓段);耍曲;二匣(八拍鼓段);耍曲;三匣(八拍鼓段);清吹。尾:垒鼓,退鼓。俗派坐乐在乐曲结构上除不用花鼓段、别子两种体裁的乐曲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开场锣鼓部分全部应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气势浑厚,情绪热烈。曲子"打扎子"(又称"前扎子")部分,是俗派坐乐 *** 有的体裁,善用多首不同调 *** 的乐曲联缀演奏,曲间 *** 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气。6表演特点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7保护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工作始于1951年,主管单位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简称“西北音协”,后易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该会于1955年3月6日成立)。当时参加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先有在西北音协任副主任的李石根和西北音协的音乐干部樊昭明,后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何钧。1953年5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李石根、杨荫浏、何钧等对西安城隍庙、东仓、西仓、大吉昌、长安何家营、周至南集贤等八个乐社的普查,采访艺人200余人,录音40多个小时,收集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100多册,翻译整理了800多首(套)乐曲,于1959年至1965年编印出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还占有一大批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物(主要是俗字谱抄本)等资料。杨荫浏还发现西安鼓乐以及山西八大套的工尺谱减字谱谱字 *** 和南宋《白石道人歌曲》一脉相承,后来和阴鲁法合作出版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对姜夔词乐的破译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西安鼓乐的发现。1966——1976的十年,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因“ *** ”而 *** 停止。1980年恢复工作。1981年经陕西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唐代燕乐研究室”(隶属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李石根任主任,何钧任副主任,先后参加的成员有曲云、李步云、李明忠、李健正、吕洪静等。研究室成立后,在六十年代油印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补充,于1981年12月——1982年5月,编印了八卷九册、约3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编入自1951年——1981年30年间多人收集的722套(个)鼓乐曲目,1200余首曲牌译谱及部分曲目总谱、歌章等。此期间,李石根写作、发表了《隋唐燕乐述要》、《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体式结构》、《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关于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等 *** ,何钧、吕洪静、曲云、李健正、刘均平等人写有研究唐代“拍”的时值、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关系、工尺谱源流、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西安鼓乐曲体考释等内容的 *** 。李石根还写出了《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浅识》等数十万字的专著(油印本,未正式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安音乐学院冯亚兰教授,武文彬以及后来者程天健、焦杰等 *** ,或记谱,或著文,或出版专集,都为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贡献。全国及海内外音乐界一些知名专家、有识之士任半塘、 *** 鹏、叶栋、何昌林、饶宗颐、许常惠、袁静芳和日本的岸边成雄,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肯,伦敦大学的钟思第,以及德国、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音乐专家曾多次采访了西安鼓乐的艺人、采录者和研究者,对其艺术和研究成果,有很高的评价。随着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引起全国音乐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了“西安鼓乐研究室”,除深入研究西安鼓乐外,李世斌、何钧、李恩魁、李明忠、刘等还参加了《中 *** 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的编撰工作。1987年6月陕西省西安鼓乐演出团进京,参加了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并为“ *** 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西安市大吉昌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乐社、长安县何家营乐社。这次演出,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誉称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19 *** 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 *** 等单位主办,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 *** 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将西安鼓乐20余种体裁的 *** *** 曲目153首(套)编入,约71万字,使西安鼓乐正式载入中国音乐史册。2004年初,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年,西安鼓乐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很快制定出保护开发的计划和措施,对西安鼓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对曲谱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 *** 保护,短短一年就收集了千余首古谱资料和一些音像资料,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演出和活动。2005年初,西安市委宣传部还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抢救 *** 录音和录制,市古乐办组织电视台为老艺人拍摄纪录片,并组织了9家乐社录制了整套的演奏曲目。此外,市委宣传部还拨出专款,与西安音乐学院共同出版了西安鼓乐专辑《雨霖铃》。在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欧亚论坛上,市委宣传部分别召集了数家乐社,组织了机场大规模的鼓乐表演,让中外宾客为之一振。同年年底喜讯传来:西安鼓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8传承意义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 *** 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 ***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 *** 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9世界非遗在阿联酋举行的 ***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间 *** 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2011年 1月14日,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的“西安鼓乐”传习基地在陕西省周至县艺术技术学校 *** 成立,并获得陕西省文化厅5万元的资金支持。[1]
二、介绍家乡山西阳高
阳高县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现名。现辖7镇6乡。2000年总人口26.3万。
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 *** 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726平方公里。
阳高县境三面环山,北为云门山,西为采凉山,南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两个盆地。更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1.7%,川区占36.5%,丘陵区占31.8%,近于三分天下。境内有桑干河、吾其河、白登河、黄水河的黑水河。
阳高县属 *** *** 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约125天,降水量400毫米。
阳高盛产谷子、黍子、豆类、莜麦、山 *** 蛋、高梁、玉米、胡麻、白麻和甜菜。境内多山丘陵,林业资源丰富,有木瓜、玫瑰和枸杞等。王官屯镇的槟沙果、京杏、杏脯和罗文皂镇的元白菜驰名国内外,是全国7大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
地下矿藏探明的有金、铁、铜、煤、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钾长石等22种。
“许家窑人”遗址是在1976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后裔居住的地方,位于古城镇许家窑村,这一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的遗址分布在下深井乡、长城乡天桥等处。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有云林寺,位于县城西南隔,始建于明代。还有闻名中外的古长城。
京包铁路以及大同至河北积儿岭的干线公路穿经境内城关;南部有大同至河北阳原的干线公路通过。西南部连接着 *** ,此外各乡镇交通比较方便,县城通往公路简易多条,各乡镇间通汽车,大多村庄可通行大车。
县城西面的土长城是山西与 *** 的边界,也是古代留下的历史.
境内古迹有位于县城内西隅的云林寺,现存明建的大雄宝殿及雕梁壁画,乃古建艺术之精品。此外,县城东南30公里的古城墓群,为汉代墓群遗址。
阳高县盛产京杏,历史悠久,主要产区在阳高县王官屯乡西部的都司口、恶石、康窑、花窑、胡窑、唐窑等处,属采凉山一带。
京杏,品种繁多,有成熟季节早的“土杏”,有外青里黄的“青皮杏”,有形状似鸡蛋的“桃接杏”,亦名“鸡蛋杏”,还有色彩红艳的“红杏”,果实肥厚、酸甜可口的“京杏”。“京杏”中,有核仁不苦与苦仁两种,其中,以杏仁不苦的京杏为上品。
王官屯乡产的京杏个儿大均匀,肉厚味甜,核小杏仁甜,颜色黄里透红,以色、味、香、形俱佳出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京杏营养丰富,果肉广为食用,内含蛋白质、脂肪、糖分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甜杏仁可直接食用,亦可配制菜肴中的凉菜上宴席。苦杏仁经泡制后,可制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露、杏仁糖、杏仁豆腐、杏仁罐头等。此外,杏仁还有较高的 *** 用价值,有止咳、平喘、润肺、止血、散寒、驱风等功效。
阳高杏仁、阳高京杏,已成为名牌产品走入市场。同时,制成杏脯,包装加工后出口销售。阳高杏脯,打入市场,在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 *** 地区产生影响,人们称之为“中国名贵小食品”。
阳高县水多地广草丰,区位优势显著,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怡人,阳和大地呈现着蓬勃的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在地理位置上,阳高县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去煤都大同52公里,南下省会太原350公里,北距 *** 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30公里,距中蒙边界二连浩特市400公里,距大同飞机场45公里。境内有两条铁路{京包、大奏)、一条高速公路(京大)、两条国道(大塘、大张)及一条省道(神丰公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177公里,公路密度68.2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干支结合、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公路交通 *** 。
在资源上,矿产资源亟待开发境内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金、铁、煤、镁等十四种矿产资源。煤炭现探明井田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工业地质储量4073万吨,可开采储量2851.1万吨。铁矿石现探明储量300万吨,从地质构造、赋矿地层来看,估算储量近2000万吨,目测品位在20—65之间。花岗岩储量585万立方米,石灰岩储量270亿吨,石英石400万吨,白云岩5000万吨,磷矿1775万吨(未利用)。
阳高县土地资源地广价廉,全县国地总面积 *** .2万亩,其中农用地160万亩,建设用地为11.7万亩,未利用地为78.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新增建设用地11. ***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按照 *** 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更低标准,阳高县土地等级为14等,每平方米出让 *** 为84元。在大同市七县四区中属更低类别,我县土地基准 *** 为每公顷84万元。
阳高县还有前景广阔的地热温泉资源,全县地热田面积2.3平方公里,热能为5.742MW。水温25—32℃,热水资源量为2200m3/山水温43℃,热水资源量为1200m3/d。地热水水质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水质位居全省前列,锂、锶、硒等28种微量元素含量居华北地区之首。矿泉水水质优良,1994年被地矿部评定为锂锶偏硅酸复合型饮用天然优质矿泉水,并获得省级证书。地热温泉是 *** 疗养的理想水源,开发前景广阔。
阳高县电力通讯保障有力,境内共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7座,电力总容量37450KVA。有110KV线路3.3公里,35KV线路109.74公里,10KV线路904公里,完全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用电需求。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迅速,已建成现代化的移动、联通通信和数据通信 *** 。教育、商业现代服务业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齐备。
阳高县文化积淀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5个,其中国家级3个(人类发祥地之一的许家窑人遗址、规模空前的古汉墓群、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云林寺),省级文物1个(距今2000多年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长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有50年代 *** *** 亲笔批示的大泉山水土保持典型,北岳恒山更高峰一六棱山主峰黄羊尖脚下的汉白玉石林、罗文皂怪坡、夏季滴水成冰的秋林冰洞、春季杏花绽放的雪海长廊等奇异美景举不胜举,民间艺术“二人台”唱晌京城,声名远扬,2007首届“二人台”艺术节成功举办;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滑银山鼓乐队、200多年历史的李满山道乐享誉国外;民间工艺绚丽璀灿,精美的皮革制品、刺绣、剪纸、泥塑、布艺等地方特色产品在周边地区晓有知名度。
阳高县人力资源丰富充足,阳高县人力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本地劳动力月工资水平在1000元左右。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9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5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998人。
阳高工业园区腾飞在即,2002年以来,阳高县规划建设了龙泉工业园区,现为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该园区紧傍京包铁路和大张公路,距大同市区36公里。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3.5万亩),区内地势平坦开阔,地下水资源丰富。投资1亿多元,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水、电、路、油、通讯等综合服务均已配套。目前,园区正在兴建和已经达成投资意向的大型骨干项目达20多个,总投资额近200亿元。总投资1.57亿元的绿苑饮品10万吨杏仁露生产线项目已经建成,总投资11亿元的中亚合资3万吨氯丁橡胶项目、总投资5. *** 亿元的2X50MW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2.75亿元山西龙腾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0~d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恒泰制 *** 项目、投资7000~元的利德纤维10吨碳纤维高科技项目等一批高新工业项目2008年年底将陆续建成投产。另外,总投资170多亿元的大同云冈啤酒集团、大同星宇人纤公司、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同煤集团300万吨钢铁技改四个整体 *** 项目也将逐步入驻工业园区。通过3—5年的不断发展,园区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超伯亿元的目标。
阳高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和山西省“两区”开发有关优惠政策。另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大同市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大同市阳高县等6县(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山西省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试点和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为上项目、搞建设、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 *** 决定,在我县境内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免收县级规费。
项目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受投资者委托,县 *** 负责为投资者办理一切审批事项。在各种申请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审批权在本县的,3个工作日办妥所有上报手续,并由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省市公布的办结时限内协助办妥上级审批手续。对重点企业进行 *** 保护,实行“封闭式”管理。按照同一部门之间相互合并、不同部门之间相互联合、上下级部门之间相互同步的原则,实行联合执法。企业有权拒绝未经县 *** 批准的随意检查收费。
纯朴友善、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开拓进取的阳高人民,竭诚欢迎中外客商和有实之士来这里投资创业,大展宏图,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西汉置高柳县,属代郡,为西部都尉治。东汉末代郡来治,县遂废。晋复置,仍称高柳。北魏永熙年于县置高柳郡,北齐时郡县俱废。辽置长青县,属大同府。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县,以白登河流贯其间,故名。
元至元二年(1265)废白登县为镇,入大同县。寻复置县,属大同路。明洪武初县废。故治在阳高县南二十五里白登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卫来此同治,属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大同东路。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属大同府。顺治六年(1 *** 9)大同府来治(八年复还故治)。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 *** 战争时期在本县南部山区建立了阳高县 *** *** *** ,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全县解放。
阳高县辖8个镇、5个乡:龙泉镇、罗文皂镇、大白登镇、王官屯镇、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狮子屯镇、长城乡、北徐屯乡、下深井乡、马家皂乡、鳌石乡。
辖:西北街村、西 *** 、东 *** 、东关村、南关村、八里台村、青顺堡村、义合村、颜家沟村、胡窑村、花窑村、张小村、龙泉寺村、富贵村、景家庙村、兴隆巷村、李官屯村、旧孙仁堡村、谢家屯村、燕家堡村、新孙仁堡村、太师庄村、守口堡村、鹿角沟村、小龙王庙村、砖楼村、 *** 山村、 *** 山村等。
辖:罗文皂村、吴家堡村、莫家堡村、杨家堡村、柳林村、孤山村、平山村、许家园村、镇门堡村、管家堡村、陈家堡村、五墩村、大元沟村、小元沟村、马道沟村、角菜坪村、榆树沟村、太平堡村、席家湾村、十九墩村、三墩村、七墩村、谢庄村、二墩村等。
辖:大白登村、曹庄村、石庄村、王家堡村、小白登村、 *** 屯村、大泉山村、南杨官屯村、四百户村、陈官屯村、高山屯村、周官屯村、普家梁村、四姓庄村、张园村、潘寺村、腰庄村、赵家寨村、张连庄村、上富家寨村、下富家寨村、贺塔村、赏家庄村、闫家屯村、田家屯村、刘指挥庄村、杏园村、田家寨村、吴家屯村等。
辖:王官屯村、南沙岭村、杨庄村、大安滩村、北沙岭村、张庄村、小安滩村、十里台村、杨官屯村、北唐窑村、南唐窑村、刘窑村、芦窑村、樊窑村、许窑村、康窑村、恶石村、都司口村、重兴镇村、闫家坊村、邢家堡村、朱家窑头村、半坡村、东常安堡村、西常安堡村、河儿屯村、马官屯村、上泉村、钱家堡村、闫家台村、随士营村、高墙框村、鹅峰涧村、正峰涧村、东李家皂村、西李家皂村、两家营村、柳沟村等。
辖:古城村、许家窑村、赵家村、鲁家湾村、单家窑村、东靳家洼村、西靳家洼村、下娘城村、西要泉村、寺塔村、昝娘城村、上娘城村、水泉洼村、下神峪村、碾儿屯村、靳家窑村、东雷庄村、西雷庄村、上神峪村、彭家窑村、南仁窑村、麦早村、赵石庄村、箭 *** 村、靳娘城村、下辛庄村、郝家窑村、上辛庄村、东山庄村、西山庄村等。
辖:东小村、西小村、峪家窑村、韩家梁村、东营村、西营村、神泉寺村、讲理村、尉家小堡村、神泉堡村、孙启庄村、下马涧村、上马涧村、永安堡村、第十其村、大咀窑村、神泉窑村、黄庄村等。
辖:友宰村、西团堡村、东团堡村、大峪口村、坊城村、秋林村、东册田村、大辛庄村、前贵仁村、后贵仁村、王官掌村、屈家窑村、黄土坡村、桃儿沟村、小北沟村等。
辖:狮子屯村、东双寨村、西双寨村、汪家屯村、下梁源村、上梁源村、潘家屯村、吴家河村、罗家屯村、任家窑村、苏家窑村、高家窑村、山口头村、水泉窑村、后营村、上吾其村、下吾其村、前营村、新杨塔村、杨塔村、青介山村、董家屯村、鞍马沟村、侯官屯村、燕窝村等。
辖:二十六村、镇边堡村、银要沟村、善友沟村、黄彦沟村、九对沟村、小二对营村、大二对营村、天桥村、郭家坡村、范家窑村、斗林村、闫家窑村、庞家窑村、罗岭村、胡成岭村、牛马河村、宋家沟村、十九梁村、三墩村、六墩村、砖墩洼村、十墩村、堡子湾村、镇宏堡村等。
辖:北徐屯村、南徐屯村、纪家庄村、夏家场村、马家庄村、沙河台村、姚家庄村、王家庄村、柳家泉村、乔家坊村等。
辖:中家沟村、新团堡村、下堡村、贾庄村、观上村、丰稔山村、小堡村、砖井村、西坨村、上堡村、西中佃村、深井洼村、上佃村、东中佃村、东坨村、东水头村、上深井村、孙家港村、贾峰村、下佃村、张官屯村、金家庄村、官庄村、桥头村、董家庄村、滴滴水村、王千户岭村等。
辖:马家皂村、安家皂村、定安营村、龙池堡村、兴隆堡村、强家营村、东要泉村、袁家皂村、西一柳营村、东一柳营村、张家窑村、同庆窑村、右所窑村等。
辖:鳌石村、南徐村、东马营村、西马营村、南曹庄村、梁营村、乱石村、龙堡村、榆林村等。
三、中国鼓乡在哪儿,你知道吗
1、鼓,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极其厚重的文化,它不仅常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 *** ,并且也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人们常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用鼓多达120面。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
2、鼓,在中国的礼乐庆典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他们更是奉鼓为神,家家户户皆有鼓,男男 *** 均会敲,每逢重大节日,都会跳起鼓舞人心的鼓舞,或祭祀,或庆祝,极为隆重,所以鼓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与身俱来的生命符号,苗族的重要 *** 地——湖南湘西州的吉道也是著名的中国鼓乡。
3、 10月15日,湘西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吉首鼓文化节,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相约来到矮寨大桥的茶峒岸边,以鼓为媒,喜迎天下宾朋,现场鼓声震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来自国内外的多支鼓队 *** 于此,交流展演,将世界鼓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
4、渝帆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自媒体一道受邀来到了现场,亲眼目睹了此次盛会,同时也用相机记录了一些精彩的瞬间,在此与喜欢鼓舞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5、一面鼓 *** 一个民族,苗鼓,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市30万人,70%以上为苗族。苗族人把自己的鼓乐称作鼓舞,它是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其中的赛鼓、恋鼓、拦门鼓、猴儿鼓……都承载着苗族人的血和泪,喜和乐,情与爱。
6、为了弘扬鼓文化,吉首每年都举办一届鼓文化节,期间会广邀世界宾朋,一起来共镶盛会,为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当地苗家儿女,早早在几公里长的道路两旁摆起了欢迎鼓,场面非常宏大。
7、鼓文化节的开幕式就选在著名的矮寨大桥边上,这座世界峡谷跨径更大的悬索桥早已声名远播,扬名中外。
8、【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9、何家营鼓乐是西安鼓乐的一支,所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系手抄。2006年5月20日,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月14日,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
10、活动结束,我们离开现场的时候,这些迎宾鼓又变成了欢送鼓,边跳边敲的姑娘们。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