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鲁西葫芦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葫芦乡小葫芦村怎么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聊城雕刻葫芦的简介
1、聊城蝈蝈葫芦(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2、葫芦源于印度,在中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盛一时,蝈蝈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新,前后经历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粗花雕刻阶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芦、片花,雕刻些鸟、鱼、虫、花,尾部开口,工艺简单。细花雕刻阶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松树花篮”、“打鱼”、“读书”、“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蝈蝈的风气盛行,葫芦的雕刻艺术也在迅速提高。选料、着色、刀法更为讲究,选材更为广泛,如“ *** 过海”、“武松 *** ”、“ *** 人物”、“聊城传说”等,使聊城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3、在材料方面,聊城蝈蝈葫芦选材广泛,有扁圆形葫芦、牙牙葫芦、飘瓜葫芦,还有特意配制的锥形葫芦、捆扎的多形葫芦,但大都以扁圆葫芦为主要材料。种植简单,棉田、地头均可套种,每亩收获葫芦4000余枚。加工时,将成熟的白坯放进锅中煮,然后使其发酵,在容器中撞掉表层青皮,晒干,使葫芦颜色变黄。主要工其有刻刀、刺针、钻、弓子锯等。
4、聊城葫芦最为考究的是细葫芦,图案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不单单用来饲养蝈蝈,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是馈赠嘉宾的珍贵礼品。艺匠们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形象逼真,颇像工笔画清晰、可爱。另有一种葫芦极为普及,流传很广,主要雕刻花、鸟、鱼、虫之类。还有“花葫芦”,刀法简练夸张,生动传神,大有泼墨画的韵味。
5、聊城葫芦雕刻作品,曾于1979年在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近年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聊城蝈蝈葫芦,在聊城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继承传统葫芦雕刻工艺技法,大胆创新,改平刻为透雕法,由原来的平面图案转向立体图案,创造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新工艺,改善了葫芦的传声 *** 能。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婚嫁礼俗均能入画,极大地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由于雕刻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二、葫芦雕刻的历史源流
1.葫芦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音近“福禄”,且被认为具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寓意,常被视作吉祥物,被誉为“吉祥葫芦”。
2.葫芦古 *** 作“壶”,在《诗经·大雅》中被称为“锦锦瓜瓞,民之初生”,象征着人类出自葫芦瓜。
3.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中,葫芦曾被视为象征“母”体的图腾。相传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
4.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赞美葫芦:“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 *** 身。收起 *** 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5.葫芦文化深深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农村,小娃娃常佩戴小葫芦,以求长命百岁。
6.道家将葫芦视为神物,道士们随身携带葫芦,用来盛放“仙丹妙 *** ”,作为法器。许多道观、佛庙也用葫芦作为驱邪逐 *** 、 *** 五毒的符咒。
7.葫芦除了食用和 *** 用,老熟之后,还可作为盛器,用于舀水、挖面、盛 *** 、装酒等,是极为普通的生活用品。
8.葫芦还可制成农具、舟具、乐器甚至火器,在生产、交通、娱乐乃至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为了美观,人们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形成了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后来,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工艺品。
10.到了21世纪,虽然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东昌种植雕刻葫芦的确切起源,但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11.相传古代有一位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后,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利用当地盛产的葫芦雕刻精美图案,用来蓄养蝈蝈。
12.当地人看到后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据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已经很流行。
13.在明清时期,东昌府靠近京杭大运河,是鲁西的 *** 、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的重要商品,远销全国各地。
14.新世纪的东昌雕刻葫芦产地主要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办事处,基本上是原堂邑县的范围。
15.在明清 *** 时期,当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人,如李文朴、郑时均、萧必衡、黄玉谷等,他们的作品和技艺至今被当地行业艺人称为“师爷”。
16.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他们的作品和技艺,但只能从艺人们世代相传的口述和技艺中去追溯和品味。
三、桂棱之战什么意思
战争时间:公元前354——前353年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等战国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 *** 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之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编辑本段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桂陵之战)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
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
马陵,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时属齐。
公元前341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击魏救韩,魏军在马陵(今山东濮县)为齐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申、庞涓都战死。
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于是设下伏兵。
——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
齐田盼伐魏,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田珏张习孔《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 *** 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这时,齐军已退到齐国境内。经孙膑计算,魏军这天晚上将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可爱的山东丛书《悠久的古代历史》
威王十六年,(田婴)与田忌、孙膑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
——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历史人物辞典》
齐军设伏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郑云山等《中外史地知识手册》
莘县春秋时卫莘邑。汉置阳平县,隋改莘县。以县北古莘亭得名。……古迹有马陵古 *** 遗址。建有鲁西北烈士陵园。
公元前341年,齐 *** 孙膑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天黑道狭,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
公元前341年,齐军师孙膑率军屯驻马陵、道口(今莘县大张家乡马陵和樱桃园乡道口)。
马陵,在旧治北三十里。……庞涓所死之地,至今堤歧交错,行者多失道。
马陵,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志谓即孙膑擒庞涓处。
—— *** 二十四年《续修范县县志》
马陵堤,在县东南十八里,接濮州界。……庞涓死于树下,即此。
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19 *** 年中华人民 *** 国 *** 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1978年中华人民 *** 国 *** 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范县今归河南濮阳管辖。
编辑本段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 *** 的主要依据
位于范县城西南的马陵,今属莘县大张家镇。认定其为齐魏马陵之战古 *** ,有以下依据:
1、郭沫若、翦伯赞、谭其骧、何建章、张习孔等史学大家以及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 *** 三军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此早有定论,特别是1999年修订出版的国家权威辞书《辞海》明确地将“马陵古 *** 遗址”置于“莘县”条目之下。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出现的情况下,此说是不宜改变的。
2、莘县的马陵一带战国时期是齐魏交界处,也是齐攻魏最便捷的路径。齐魏两国直接交战,决不会绕道别国来个大迂回,也不会涉过黄河跑到北面去。
3、孙膑是鄄人,他的家距马陵只有60华里,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这是他决定在马陵设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800里外的陌生地域作战,他是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
4、莘县一带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如廪丘、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 *** 的主要依据顿丘、牡丘、犬丘、帝丘、茌丘等。土丘经大水多年冲刷,形成许多数丈深的大沟,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葫芦道”。在这种大沟两旁设伏,强弩最易发挥作用。后来黄河向南改道,在黄水的淤积下,沟壑渐趋平缓,但直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沟壑仍未完全消失,车马行其中,远近皆不可见, *** 军民把这些深沟当作天然的交通壕与日寇 *** 。据说,距马陵约7华里的道口村是马陵道的入口,一旦进入马陵道,便难辨别方向,故素有“ *** 阵”之称。范县旧志所载咏马陵诗中有“茅屋多斜曲,歧路几回旋”和“两岸阴森一路低,险同函谷塞丸泥”等句,描写的就是这种特殊地形。
5、马陵的“陵”字,本义是土丘,并由此演变为土堆的坟墓。“陵”字的本义是对马陵一带古地貌的更好诠释。莘县南部一带至今仍有许多
村以“山谷”为名,这是此地当年并非平原的又一力证。
6、《 *** 》中所描写的野猪林就在马陵之北约18华里处。当地旧志记载,古时这里大冈起伏,林木丛生,是荒凉险恶的去处。要知马陵当时的险要,此条可为旁证。马陵旧有黄桑冈,据说即是庞涓自刎处。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鲁西葫芦之乡和大葫芦乡小葫芦村怎么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