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密春联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高密夏庄镇对联 *** ,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高密春联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那个山东高密的分土人情
1、高密市的民风属齐俗范围,其特点深沉、豪放、阔达、文明。既有东北的侠义之风,也有中原人的稳健深沉,还不乏南方人的明快、机智。但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民情繁杂,民俗差异大,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春节,俗称过年。腊八过后,人们择"吉日"大扫除,粉刷墙壁,洗澡理发,做新衣,以示辞旧迎新。家家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买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做豆腐,借"都福"之谐音,希求全家幸福。买画,象征"连年有余"。城区居民,以大绿豆为主料,用油炒白菜帮块、胡萝卜块、瘦猪肉块以及虾米、木耳等,加猪蹄汤 *** 凝结,做"绿豆菜",象征丰满吉祥。乡间农民,多生豆芽菜或用胡萝卜丝、粉条、菠菜梗或芫荽梗等做"合菜",取意"全家合睦"。猪头、糖果和海产品等,旧时多为富人享用,现在已为城乡居民普通年货。
3、除夕,家家挂年画,贴春联。午后,上坟祭祖。傍晚,到街头"接财神"。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人们通夜不眠,称"守岁"。凌晨五更,吃饺子,辞旧迎新。一般吃用豆腐、粉条和菠菜为馅的素饺子。有的饺子里包上铜钱(现用 *** ),谁吃到就意味着来年发财。此时,家家灯烛辉煌,鞭炮齐鸣,祭天地,祀 *** ,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叩头钱,称"压岁钱"。
4、初一,人们成群结队,走亲串户,拜年祝福。
5、初二,晚上送年、吃饺子、烧纸、放鞭炮、撤供、收"家堂",表示年过去了。
6、正月十五,亦称"元宵节"。民间习俗吃糖馅黍米或糯米"元宵",象征全家团圆。
7、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晚上家家上灯。灯火通明,称为"收了灯",象征五谷丰登。城乡举办灯会,加以高跷、旱船等游艺节目以及焰火、爆竹相配合,热闹非常。
8、二月二,家家吃炒豆,有黄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等多种。家家早起在院内、街门口和场院,用草木灰画大圆圈,中画"十"字,放五谷杂粮,俗称"打囤子",祈求丰收。
二、高密"对联之乡"对联生产销售升温
1、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大门旁,窗户上,贴上几幅红彤彤的对联、福字,显得既喜庆又吉祥。这不新年眼看就要到了,在胶东著名的对联生产基地—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对联的生产销售开始急剧升温。
2、春节临近,素有“华东红纸对联之一村”美誉的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再一次沸腾起来,宽敞整齐的街道两侧,一家家经营年画、对联的店铺鳞次栉比,前来选购对联的客户熙熙攘攘。
3、在村民张玉堂经营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对联、福字琳琅满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为顾客盈门,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到处弥漫着一股红彤彤的年味。
4、张玉堂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现在是一年当中更好最忙的时候了,每天来进货的特别多,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对联有自己印刷的,也有从外边引进来的,都凑到这里搞 *** 。
5、东李村加工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开始是纯手工印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东李村的对联加工已发展到了半手工半机械和纯机械印刷时代,不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联的样式也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演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等几百个品种。
6、不仅如此,东李村人还把浙江等南方生产的春联引进了当地,极大地丰富了对联的品种,使这里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更大的对联红纸集散地。由于东李村的对联质量好,品种多,花色全,每年春节前,都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大批的客户前来 *** 进货。
7、据了解,现在东李村每年生产的红纸对联达5千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楹联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对联红纸之一村”。
三、高密特色有哪些
1、(1).高密三绝:剪纸(出了个名人叫齐秀花)、聂家庄泥塑(以泥老虎为 *** 、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有卖)、扑灰年画(2006年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2、(2).高密三贤: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郑玄(汉代大学士、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刘墉(因一部《宰相刘罗锅》出名,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3、(3).高密名吃:高密炉包(韭菜瘦肉陷的,以高密迎宾楼做的最为正宗)、石磨火烧(姚哥庄生产的”石磨”牌火烧)、姚哥庄烧鸡(以倪家为 *** )、姜庄烧肉(高密名吃的后起之秀,以姜庄镇高姓煮的烧肉最为好吃)、大蜜枣&小蜜枣(俺们小时候还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了)
4、(4).高密特产:芦笋(个人认为包饺子更好吃)、银杏(以呼家庄为 *** )、高密菜刀(出名的时候是高密五金厂生产的高密菜刀,后来五金厂被橡胶厂合并,生产菜刀的主要厂家转移到夏庄一带,现在有不少的高密夏庄小厂生产菜刀)
四、高密春节的风俗习惯
1、高密春节的风俗习惯:煮腊八、祭灶、备年、除夕守夜,拜年、送年。
2、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天,每家每户的早餐都要喝“腊八煮”(用八样农作物果实熬煮成的粥,现已衍变成著名的八宝粥)就此便留传下了“喝了腊八煮,便把年来数”的佳话。
3、腊月二十三,辞灶(祭灶)日,也叫“过小年”中午免不了吃饺子,主要活动在晚上,过了这天,就放灶 *** 的假,回天堂“过年”去!在供给灶 *** 的晚宴上,只有一道特别的肴“糖瓜儿”(民间手工 *** 的麦芽糖)意在一种说法是:让灶 *** 吃后,到了天堂多说甜言蜜语。
4、“辞了灶,年来到!”接下来人们开始忙年了。家家户户的婆媳们、妯娌们、姑嫂们开始做饽饽、蒸包子、打年糕,直到大年三十,总算忙出了个头绪,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5、剁馅子、和面、包饺子、煎碗头,都是女人们的事,男人领着孩子们一起,贴对联、挂zhu子(写有列宗列族名字的扑灰年画)、拾掇搁摆儿(供桌),摆放供品。
6、门族的老少爷们儿,相互走访拜年后,婆媳孩子们,熙熙攘攘的来到了大街上观看踩高跷、扭秧歌、舞长龙、听茂腔戏,热闹非凡。
7、大年初二,该是送年的日子。一家门户一个天,男人挑上一担两筒水放在院子里,好为 *** 们饮马。婆媳女人们烧火下上一锅水饺,年五更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处都得烧纸、磕头。
8、孩子们挑上一支大的鞭炮,到大门外燃放,大人们朝外磕个头,意思是送老 *** 们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
高密春联之乡和高密夏庄镇对联 *** 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