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盘陀之乡和漳浦县盘陀镇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盘陀之乡以及漳浦县盘陀镇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盘陀镇的历史沿革
1、盘陀自汉朝闽越在此建立蒲葵关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唐朝漳州府的发源地。梁山九十九峰绵亘险峻,屏障天成,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宋代,盘陀为常乐乡塘田里,明代为第八都,正统六年(1441年)设盘陀巡检司。清代沿袭八都地域名称,实行保甲 *** ,顺治年间设霞洞、蔡陂、象洞、产山、东林、汤坑、新庙、枫林、西山等保,康熙六年(1667年)盘陀巡检司移驻云霄。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保甲,盘陀一带编为官洋、产山、东林、西山、新庙、枫林、汤坑、清安、象洞等保。乾隆元年(1736年),巡检司再驻盘陀。 *** 初年盘陀属西区, *** 17年为第七自治区, *** 23年属第五区(区署设石榴坂)所辖, *** 29年设立盘陀乡,辖赤桧、蒲野、厦墟、大埔、东林、杂社、心一、岭里、走马、无象、蓝凤12保。 *** 33年,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原盘陀乡12保合并为长林、蒲凤、无象、杂岭4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后改为石榴区)管辖,成立盘陀、蒲野、东林、上洞、和坑、水港等乡。1958年9月成立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辖圩中、官陂、葛埔、仓里、东林、产山、和坑、通坑、中周、内曾等大队,蒲野、上洞二大队则属梅林管理区。1959年12月兴建梁山水库,梁山盆地内的中周、内曾二大队 *** 于割埔,撤销了二大队的建制。19 *** 年9月,盘陀公社合并于石榴公社。1978年3月,从石榴公社划出上洞、盘陀、割埔、和坑、东林、产山、仓里、官陂、通坑、弯坑等10个大队重新成立盘陀公社。弯坑于1979年建水库,村民移大南坂农场云内等处,撤销弯坑大队。至此,盘陀公社共辖9大队。1984年9月盘陀公社改为盘陀乡,除原来所辖9大队改为村以外,又从石榴乡划出蒲野村归属盘陀乡。 *** 从和美村分出增设西厝村,至此,盘陀乡共辖11村。19 *** 年2月盘陀乡改为镇。今全镇辖11个行政村,共5688户,24439人。
二、盘陀镇的经济发展
盘陀镇是漳州市重点(卫星)城镇之一,是中国茶文化镇,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是省级科技示范乡镇、卫生乡镇,是漳州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乡镇。盘陀镇内有盘陀工业区、仓里茶叶加工综合市场、浮山内战私经济区,区内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全镇现有工业企业22家,上规模企业3家,外资企业5家,初步形成制茶、食品、织带、服装、石雕、铸造、造纸、食用菌、水果、花卉等主要支柱产业。
1993年天福集团总裁李瑞和先生看中盘陀这块宝地,着手发展茶文化事业。让中国茶文化在盘陀扎根开花。盘陀镇 *** 、群众主动接受天福集团茶产业发展的辐射,抢抓机遇,紧跟着发展种植茶叶,并把它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来抓。
2001年盘陀镇被中国特产之乡 *** 会授予“中国茶文化镇”称号。从此,盘陀镇茶产业日渐红火,发展步伐越来越大。目前,全镇已种种植高优茗茶8000亩、 *** 1500亩。主栽品种有铁观音、丹桂、 *** 金萱、翠玉;全镇加工厂35家,申请茶叶商标3个(梁岳仁尊、金刚山)。2005年12月,“天福茗茶”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全镇形成“种、产、销”的特色业链。
2005年,全镇规模工业产值1.24亿元,农字号企业产值3675.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农路建设位居全县第1名,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评第2名,工业、项目考评分别为第4名。
三、盘陀岭驿楼最后一句写到了诗人什么情感
1、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牛 *** 白敏中、令狐绹等得势,大肆 *** 李 *** 人物。李德裕作为李 *** 首领,更是他们首要打击的对象。他们唆使 *** 人李咸、吴汝纳等,罗织李德裕的罪名,大中元年十二月,李德裕由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被贬为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县)司马,约于次年正月由洛阳成行,五月抵至潮州。此诗就是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盘陀岭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南三十里梁山之西,山势险要,盘互可十里,是入潮广(广州)的关隘。
2、首联两句互为因果,文章相连,写攀登盘陀岭时的心情。嵩少,指嵩山、少室山。嵩山有三个高峰,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在唐代,它与终南山同为著名的隐世之地。《新唐书·隐逸传序》云:“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馋班班可述..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骗取)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嵩少心期”即谓归隐的愿望。“杳”是深远之意。这两句诗意较为曲折,不能囫囵读过:
3、因为见到眼前的“好山”盘陀岭,所以联想到自己过去归隐嵩少的愿望;一想到归隐嵩少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又产生姑且登此“好山”一开心颜的念头,作者在东都洛阳伊阙南有平泉别墅,清流翠竹,树石幽奇,作者未仕之时,讲学其中。嵩山在伊阙附近,故举以为言,实即归隐故园之意,所以末句说“望故关”,不必拘死看作是归隐嵩山。《新唐书》本传说。会昌末年,“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又屡丐去位,皆不许。”可见作者功成退隐的想法,由来已久。然而,此时由于政敌的 *** ,远谪岭外,连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杳莫攀”是绝望语,饱含悲愤,是抑。由它引出次句,由悲转喜,又一扬;但“聊复”二字又暗透出首句的感伤,喜而含悲,扬中有抑。
4、登临远眺,本来是想一开心颜,但当极目南望,不禁悲从中来。第三句本来是上承次句写站在盘陀岭上极目远眺;远眺,自然不是只望南方,所以特写南望,因为这是今后要去之地;眺目南望,自然会见到种种景物,诗中不写所见之景,而写眺望时的心情,这是切合作者此时的心理的,因为此时是在贬谪途中,他没有心思去欣赏景致,关心的是今后的生活。“明朝便是南荒路”,“南荒”,南方荒远之地。过了盘陀岭,即进入岭南地区,作者这次要去的贬地潮州,即属岭南道。在古代,五岭在地域上是一个重要的分界,岭外对于中原说来,即被视为遥远荒僻之地,只有犯有重罪的官员,才被贬斥于此。德裕在会昌年间任宰相,当国六年,摧压宦官,抵抗回鹘,讨平泽潞刘稹之乱,《旧唐书》本传说他“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勋业卓著。当垂暮之年,(作者本年已六十二岁)不得归养林泉,却遭 *** 人诬陷,远窜南荒。自己苦心经营的会昌之政,也被牛 *** 一一翻案,国家前途不堪设想。(事实上牛 *** 当政后,种种倒行逆施,使唐王朝日趋衰落。)“明朝便是南荒路”这七字当中,该有多少悲愤!“明朝”二字,见出不幸就在眼前,又从时间上把内心悲愤渲染得更加浓郁。这句悲凉凄怆,同上句“开颜”,构成强烈的对比,情调陡变;上句之喜,正好把此句之悲反衬得更加强烈。七绝的第三句常被作为通篇的关键,以转折有力、引出新意取胜。此诗这句也是一腔悲愤,喷发而出,字字有千钧之力。
5、末尾一句不用顺接,而用逆转——并不续写南荒景况或南迁情形,而是转过来写北望。“层楼”即指盘陀岭驿楼,点题。“故关”当与首句合看,谓故园的关山,即乡。这句既回应首句,又同第三句意脉紧连:正因为“明朝”就将进入“南荒”,所以此刻才要抓住这个机会,再一次眺望故乡,因为过此以往,山更高,路更长,更难望见故乡了。正因为深知“嵩少心期杳莫攀”,今生今世,再也难得北回,所以才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再一次转身北望,向故乡告别。
6、站在山上眺望犹以为不足,还要“更上层楼”,这样可以望得更遥远。单是离乡背井,就已使人伤感,何况以垂暮之年,被人诬害,远逐南荒?这里不但凝聚着无限思乡之情,还饱 *** 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以及对牛 *** 当权者诬陷 *** 的愤恨。
7、这是一首用感情凝成的诗。全诗一句一转,富有抑扬顿挫之妙。末两句感情激昂,含蕴丰富,动人心弦。
四、盘陀镇乡镇概况
盘陀镇位于漳浦县的南部边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镇 *** 坐落在壮丽的梁山脚下,被山脉环抱,呈现出丰富的地形景观。从北至西南,镇域沿着梁山山脉延伸,北侧与石榴镇接壤,其交界处是洞仔尖,海拔达到655米。西边,镇界与云霄相连,其中包括笔架山,海拔高达888.9米,以及六齿山和雀目山,它们的海拔分别为562米和627米。在南边,盘陀镇与沙西镇相邻,石尖(688.5米)和狮仔石尖(627米)是这里的地标,而南侧与沙西镇的四粒石山相接,其海拔更是达到713米。此外,与杜浔镇相邻的是分水山,海拔654米,共同守护着盘陀镇的边界。
作为漳浦县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陀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这里不仅是连接县城和周边乡镇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众多户外活动和自然探索的理想之地。镇内的山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塑造了独特的气候环境,为镇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盘陀镇地处漳浦县西南部,324国道贯穿全镜。镇 *** 所在地距县城13.6公里,是漳浦县的南大门。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官陂村、蒲野村、上洞村、盘陀村、割埔村、和美村、东林村、产山村、仓里村、西厝村和通坑村)和一个居委会,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2.2万亩。农作物有水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生姜、茶叶等;山地面积11.6万亩,主要种植茶叶、荔枝、龙眼、蜜柚、桃、李、香蕉、菠萝等。
五、 *** 四大道场的普陀山
1、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岛东侧,属于舟山市。浙江沿海渔民早就来此捕鱼,最早寺庙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锷主持其事。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据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和尚慧锷从五台山请的观音像回国,路过普陀山,船遇大风触礁。这个虔诚的日本和尚,以为观音菩萨显灵,不愿东渡日本,于是便在普陀山上修建寺院,并取了一个有趣的名称“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它是全国最著名最 *** 的观音道场, *** 圣地,其 *** 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 *** 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 *** 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2、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3、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4、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5、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6、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7、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之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 *** 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大多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它们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关于盘陀之乡,漳浦县盘陀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