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魏碑书法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魏碑真迹在哪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第五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作品展观后
1、 第五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作品展与2019年4月15日至5月15日在洛阳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展出。
2、我是前天在张海书法艺术馆的微信公众号看到这个书法展的消息,就决定今天去看看,趁机观摩学习,张海先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任 *** ,祖籍河南洛阳偃师人,为了表彰和弘扬张海先生在书法界做出的斐然成绩和贡献,偃师市在其高中母校附近建设了张海先生书法艺术馆,原来艺术馆是在偃师高中校内,后来为方便书法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参观,就单独从偃师高中分离出来,我记得2008年的时候我之一次去张海书法艺术馆时,就是从偃师高中进出。在张海先生的任内,洛阳下属的四个县市偃师、新安和孟津洛宁,先后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
3、 河南是中国书法大省,洛阳也是河南的书法强市,目前洛阳市拥有中国书协会员一百余人,河南省书协会员1000多人,洛阳不仅是全国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全国知名书法资源大市,龙门石窟的龙门二十品造像记在洛阳出土的北魏元氏墓志,作为魏碑书法的 *** ,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龙门二十品,清末碑学大家康有为先生更是推崇备至,龙门二十品和洛阳出土的北魏元氏墓志,更是奠定洛阳在魏碑书法史和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洛阳还有收藏有千方唐代墓志的千唐志斋和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的故居,千唐志斋也是足以与西安碑林鼎足而立的书法圣地。
4、 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书体,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未成熟的楷书书体,包括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代的楷书,在楷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后来成熟的唐楷共同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书体,魏碑有造像记、墓志、碑刻和摩崖四种形式,而洛阳龙门二十品和出土的北魏元氏墓志,则是魏碑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被称为“魏碑圣地”并不过分,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魏碑书法文化,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张海书法艺术馆推出了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从第二届起这个大赛又分为了 *** 组、大 *** 组和中 *** 组,今年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又加入了隶书和临摹的项目,名称改为了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为了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培养书法新秀,这几年张海先生又个人出资在张海书法艺术馆每年举办中西部书法专修班,邀请中国书协的书法家和专家开课,为中西部培训了一大批书法新人。
5、 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我还没有看过一次,我也是前天在张海书法艺术馆微信公众号看到这个书法展的消息,就决定今天去看看,借以观摩学习,学习书法,多看书法展,也是重要的书法学习途径,洛阳作为书法大市,举办全国 *** 书法展不多,能在洛阳看到全国 *** 书法展很不容易,所以,今天上午,就乘公交车前往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观看这个书法展。
6、 第五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作品展共展出 *** 组魏碑十佳、隶书十佳,大 *** 组魏碑五佳、隶书五佳和中 *** 组魏碑五佳隶书五佳和入展者作品240幅。
7、 第五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作品展是在张海书法艺术馆的第六和第七两个展厅展出。展出的书法作品以竖幅的中堂居多,也有条幅对联,而扇面和手卷、横幅没有,册页只有五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论是魏碑还是隶书,两三公分左右的带界格小字,多字数大幅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大字作品数量不多,也就十多件吧,这种现象在书法国展中也有表现,大字书法作品少的原因,不外乎一是书法作者重视度不够,再就是大字书写难度大,写不好的地方难以遮盖,不像小字作品,一些不足之处,很容易被字数多,而被掩盖。当然这个书法展也如同书法国展一样,小字作品多、色宣色纸用的很多,只有一件是用的白纸,当然书法形式也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展览也还有一些重形式的书作。
8、 第五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隶书临创大赛作品展要说不足之处,就是不论是魏碑还是隶书,取法有些雷同,风格差别不大,魏碑取法李璧墓志的很多,隶书学习取法礼器碑的也很多。这也印证了自己去年参加在天中宾馆举办的洛阳市职工书法点评活动会,耿自礼老师谈当今隶书学习创作的问题时,指出礼器碑也是隶书取法最为重要的一块儿汉碑。
9、 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参展作品又多,不少作品又都是多字数的小字大幅作品,不能仔细观赏,只能大概看一下整体的气势和章法,只能仔细看局部的一些字,然后用 *** 拍下来,回家后再慢慢品赏。
10、 观看书法展览,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审美修养和书法艺术的鉴赏力,观看书法展览也是有 *** 可循,那就是面对作品众多的书法展览,首先是看参展书法作品的整体章法和气韵,其次由整体再到局部,看每个字的用笔和结体,如何处理笔画之间的呼应和避让关系,以及墨法、章法、文字内容,甚至笔墨纸砚等书写材料和工具,揣测作者是如何取法某种碑帖,如何融化碑帖的,实际上,观看书法展览也是思考和领悟和学习别人的过程。
二、中国书法之乡是那
1、蓬溪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幅域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31个乡镇。东晋置县,唐天宝元年定名,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蓬溪民风淳朴古雅,“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承传,遍布民间山野,素来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极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土壤。
2、近二十年来,在蓬溪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出了一批极具实力的中、青年书法群体,并在书法坛形成了名噪全国的“蓬溪书法现象”。“蓬溪书法群体”的作品亦频频在国内各级艺术殿堂获得展示和殊荣。丰富多彩的蓬溪群众 *** 书法活动,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2000年5月,中国 *** 授予蓬溪县“中 *** 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称号。
3、蓬溪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
4、一、蓬溪民间书风极盛,且多有历史名人墨迹。
5、(一)唐代时,杜甫涉足蓬溪,留下了的散文名篇《唐兴客馆记》,也留下了论述书法的诗作。
6、(二)宋代时,王弘善书法,作有宝梵寺碑记,至今犹存。
7、(三)明代时,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家黄辉曾在蓬溪题匾“梓东邹鲁”,盛赞蓬溪繁荣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
8、(四)清代时,蓬溪建有九宫十八庙,涉及儒、道、佛等文化,留下了许多匾额和楹联。蓬溪县令盛依题匾“客馆”;蓬溪县令段秀作《虎啸图》;蓬溪人张船山是清代“诗、书、画三绝”奇才,其书法脱尽凡骨,大气豪正,冲和平淡;张徭、王孟相等均工书善画,其作品收入《益州书画录》。
9、(五) *** 时,蜀中道教名山高峰山(蓬溪境内)有许多匾额,魏碑、汉隶、古篆、行楷等多体兼备。于右任、林森、何应钦、孙科、居正、谢无量、丰子恺、张澜、戴季陶、陈诚、陈果夫、张群、陈立夫、王陵基、王缵绪、冯玉祥、邓锡候、白崇禧、刘湘、刘文辉、田颂尧等30多位 *** *** 军政要员均在此留下墨迹。
10、(六)当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宾虹、沙孟海等亦在蓬溪留下了珍贵墨宝。
11、(七)20世纪70年代末,蓬溪籍著名书法家曾来德在蓬溪三凤镇创建了全国之一个乡镇级书法协会,并不断地按计划输送青年书法爱好者外出学习进修。而县内一批老书法家,即以魏碑或唐宋法贴引导年轻人:“学书应取法高古,路子要正。”八十年代中期,蓬溪执着于书艺探求的自愿者们认识到个体研习的局限 *** 与群体智慧撞击的重要 *** ,于是,组织成立了“蓬溪青年书画社”、“蓬溪县书法协会”。“蓬溪书法群体”即此诞生。“书法群体”始终保持学术风气正、学习气氛浓,既坚持个人的创作实践,又常聚在一起,举办各种书法笔、展览会、看稿会以及书艺沙龙等等进行艺术交流,还时常邀请名家讲学,外出游历求学等活动。惟其如此,蓬溪书法终能以自己的面目、特别的内涵、独具的风格,在全国书坛一领 *** ——
12、●1995年10月,中国书协机关刊物《中国书法》以“蓬溪书法现象”为题目用较大的篇幅,首次向书法界推出了“蓬溪书法群体”在书法艺术创作和探索方面取得的惊人成绩,同时以国内区域 *** 书法群体“典型”,在北京召开了专题学术座谈会。
13、●1996年5月,《书法导报》刊载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 *** 会 *** 、著名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 *** 周俊杰先生文章,重点论述了关于蓬溪书法和“蓬溪书法群体”的成因及其走向,以及全国区域 *** 书法群体形成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特殊意。并在另一篇关于中国书法二十年回顾与总结文章中,例举了国内近30位 *** 书家,其中就有四位是“蓬溪书法群体”作者。
14、●1996年10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特别在蓬溪召开了“四川省第三届书学研讨会”,同时举办了“蓬溪书法群体作品展览”和蓬溪群体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书法协会副 ***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 *** 何应辉先生主持。●1997年1月,四川省书协为了推动全省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专题为“蓬溪书法群体”与重庆市书法家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了两地书法对抗展,引起省内外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5、●1999年12月,四年一届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蓬溪书法群体入展7人,居全国地县入展数之一,并有一人获“全国奖”。而西部其他部分省区的入展情况为:贵州8人,广西7人,云南3人,青海3人, *** 1人。
16、●2000年5月,中国 *** 社会文化图书司命名蓬溪县为“中 *** 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像蓬溪这样以县为单位命名的“书法之乡”,目前在全国仅有一个。这一特殊的荣誉引起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尤其是书画界对蓬溪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17、●2000年12月,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蓬溪书法群体入选8人,入展5人,并有2人获三等奖。而西部其他部分省区入展的情况是:陕西10人,新疆、广西各4人、青海2人,云南、贵州、宁夏、甘肃、内蒙各1人, *** 空白。
18、●2001年,在“川黔书法交流展”中,四川又以蓬溪和什邡书法作者为主体阵容赴贵州交流。蓬溪群体中有12名中青年书家30多件作品入展。
19、●2003年,《书法导报》又连续15期整体推出“中国书法之乡”蓬溪群体。
20、蓬溪现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3名,省书协会员20余名,市县书协会员100余名,民间书法爱好者达3000余名。近年来,获各种奖190多项,在国内外报刊 *** 发表作品1600余件, *** 30余篇。在全县小学建有三处书法教学培训基地,参加全国 *** 少年儿童书画展赛200余次,获奖60多人次。各乡镇民间书法组织逐步建立健全,活动正常开展。
21、蓬溪县作为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 *** 老区,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良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充分利用“中国书法之乡”这一民族民间文化优势,弘扬和传承“民间特色艺术——书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高蓬溪县在全国及世界的知名度,大力 *** 引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书法艺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方式,并且,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22、蓬溪书法群体创作的作品,其书体包括了篆、隶、真、行、草兼而有之,各有所长,个 *** 鲜明,风格独特。
23、曾来德何开鑫文永生陈硕欧阳福杨敏陈刚刘炎琦柏波张达煜唐铁军陈宗林岳立言
24、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5、一、中国人对之于书法,是一种民族 *** 的爱好,是从童年启蒙时就培养起来的共同的审美天 ***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么 *** :绝大多数读书人,认字人,又天天在写字,而对书法却是极其陌生,有喜爱的“热情”而无创作的常识,进而把书法领域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块圣地。这较大地影响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以及普及中的提高。
26、二、中国是一个书法的国度,书法是传统文化艺术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中具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电信技术越越先进,需要人们动笔的机会愈来愈少。因而,进行书法研习的人员也就更是愈来愈少,极大
三、书法名家碑帖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书法名家碑帖,希望你们喜欢。
当下的书坛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辉的时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不可否认,北朝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仍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 *** 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 *** ,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之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属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北魏造像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其不可端倪的千变万化。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 *** ,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 *** 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 *** 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北魏的造像记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巨大的风格差异使我们无法用一种范式去规范,去整合,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创作的自然和可贵。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的真谛所在。从这中间,我们感到了书写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北魏造像记的这种变幻莫测、自然妙趣,至今让人醉心不已,流连忘返。
北魏石刻不乏书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书风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工匠。他们的“误读”、“误刻”,导致了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书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后,随着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今天北魏石刻无疑已成为人们创造新的表现语言的一种源泉。
北魏书法种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数以万计的墓志刻石作品,给我们研习魏碑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康有为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可见南海先生对魏碑的推崇。对魏碑的学习,首先要宁拙毋巧,但对一些朴陋、荒率、生犷、支离、稚拙的作品则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为尚,亦可结合一些魏晋六朝时的写经、残纸等墨迹来研究六朝人的笔法并恢复原来的笔意,在表现金石趣味的同时,还要强调“写”的作用,即透过刀锋看笔锋,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笔写出笔墨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学习魏碑书法有个去粗取精、纯化雅化的文本转换过程。前辈大家都是从这种文本转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由于魏碑书法自隶书演化而来,其中蕴涵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因此学习魏碑如果有汉隶的基础,必定事半而功倍。
以下列举三种魏碑书法,并将此三种魏碑书法风格及用笔特征做简要分析。
《武昌王妃吐谷浑墓志》原志题《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志铭》。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八月十一日刻。1 *** 1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前海资村出土。志高49厘米,宽47.7厘米,正书。《吐谷浑墓志》线条质朴自然,结体飘逸开张。它不像唐楷那样凭借着平平稳稳的四方形的四个角的伸展意识及点线到位来获取对称的平衡,而是通过各部位适度的移位来构成各种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四方形,以求取重心的稳定。相对唐楷,它具备更多的动势,显得跳宕舒展,也更为恣肆纵远,因此对《吐谷浑》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其动势的掌握,或是针对它的伸张扩展,或是针对它的减弱收敛。它在空间构架规律上不以四方形来作为基本体势,而是以长、方、扁的相互糅合来求取行气与总体上的呼应。在单字的取势上,它也不以中轴线的水平来决定各笔画间的均匀布局,而是在倾斜的中轴线上通过各笔画的伸缩来协调重心上的平衡。从整个墓志上看,几乎无一水平横线,竖线也多作不同的斜势。神奇的是它们都能在不水平和不同的倾斜之间穿 *** 错落、离合聚散从而获得新的平衡方式。学习此志,必须首先识辨每个字的动势,并要注意各字外廓线的位置及所构成的形状。当然在我们临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刀刻对其文字线条产生的作用和线条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鲜于仲儿墓志》全称《太尉府功曹参军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八月十八日刻。志高50.8厘米,宽55.5厘米,正书,十八行,行二十字,1 *** 7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东子沟。
这是一方具有典形意义的北魏墓志。观其书法,我们几乎无法谈论书手。因为从中看到刻手的那种用刀习惯,已经泯灭了书手书写的原貌。笔笔断开,流畅连贯的书写之美被短促的刀触所替代,用刀的习惯非常强烈,以致于下刀时连原来书丹的间架结构也全然可以任意改变。在这一墓志中我们不难看到 *** 了笔法节奏的横画,这种横画的不和谐,在一般掌握笔法的书手笔下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鲜于仲儿墓志》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刻而不是写。正是因为刻的缘故,或者说刻工已形成他自己的一整套的刻字的定式,所以也就形成这样的风格特征:点成了三角形,横画变成了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装饰的趣味也正是来自刻工的刀凿。也就是说,这件石刻作品的风格很大成分来自刻工的定式,书手作用被模糊了。民间工匠的这种用刀定式和工艺 *** 过程是形成这类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类作品的学习,我们要通过其刀痕,神会其笔迹,去领会它原来的风貌。
《元腾墓志》原志题《大魏故城门校尉元腾墓志铭》,刻于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十一月九日,1 *** 5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徐家沟出土。志高51.3厘米,宽55厘米,正书,十八行,行十八字。
元氏系北魏王室贵族,元氏墓志大都出土于当时的首都洛阳。此时的南北书艺交融日益频繁。在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之下,北方的“雄奇角出”与南方的精美秀致日趋融合。《元腾墓志》正是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审美认识。
“元氏”书风,在众多的墓志中又有着独特的个 *** 风格。因墓主大多是当朝重臣,所以书手、刻手一般都是诚惶诚恐,落笔森严。其笔法之完备,结字之严整,技能之高超,足以令人称叹,从出土的《元怀墓志》、《元祐墓志》、《元日韦墓志》等众多的元氏墓志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元腾墓志》在这些墓志中又独具一格,秀态中不乏雄劲,拘巧中又能潇洒,灵妙中透出朴重。书刻并佳,是《元腾墓志》的另一特色。一件石刻书法的成功,当然首先取决于书丹者,但刻手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的是最终效果。初看此字,有些点画似乎处理粗率,但细细品味,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粗率”正是刻手在情感的驱使之下,无暇于细节周全的结果,而局部的“粗率”,换取的正是整体把握的精确和鲜活的气息。
北魏时期,上自国君,下至众生,自上而下的造像行为使当时的人们沉溺于狂热的 *** 活动之中,所造之像以释迦、弥勒像为多,以求福多,题记有丽辞华章,有乡言俗语,有文字误漏的,有只刻姓名的,但毕竟造像是主要的,刻工往往偏重于造像而疏于文字,用刀简略,甚至单刀随意刻就,故草草之笔时时可见。而碑志自然重在文字,则镌刻也相对精致,这是两者的差别。
在北魏造像记中,有些基本以圆笔而较少刀刻之方角意味。如《赵烱造像记》,与后期之造像记的刀法森严相去甚远,其中仍保留着许多隶书的痕迹。其中宫紧缩,四处开张,乍看仿佛童稚所作,天真烂漫,充满喜悦之情,它通过点画与结构的夸张使个 *** 得到充分发挥。如全字捺画下垂,“人”字左右延伸,“弥”字左右的不平衡等。正是在这攲攲侧侧、长长短短、歪歪斜斜的自然书写中,我们感到了不用恪守成规的快乐,以及书写的无限乐趣。对这类作品进行临习时,应善于发现其内在美,体会那种原始的本真与质朴。
人们曾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比喻北朝墓志、造像书法。其书法风格随意自然,富有天趣。这种天真烂漫之情,无拘无束之态,不正是古今许多书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魏碑书法之乡和魏碑真迹在哪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