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陕西杂粮之乡是哪里,以及杂粮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杂粮之都是哪个城市 杂粮之都是指哪里
杂粮之都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市以创建中国杂粮产业优势区和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为抓手,全面实施杂粮产业“2468”提档升级战略工程,以“一薯、三麦、四米、五豆”为主的杂粮种植面积、产量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均为山西省之一。2014年10月,忻州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杂粮之都”称号。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倚内长城与大同市、朔州市、 *** 自治区为界,西临黄河与陕西省、 *** 自治区相望,东傍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南抵石岭关与太原市、阳泉市、吕梁地区毗邻。拥有 *** 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之一关”的雁门关等知名旅游景点;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中国杂粮之都”的美称。
山西省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属暖温带、半干旱、 *** *** 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高差悬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宜杂粮种植。所产杂粮包括红芸豆、藜麦、莜麦、荞麦、胡麻、甜糯玉米等,品种齐全、种类繁多。
忻州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达446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02.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6.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7千公顷。所产杂粮包括红芸豆、藜麦、莜麦、荞麦、胡麻、甜糯玉米等,品种齐全、种类繁多。此外,忻州还拥有五台山、雁门关等知名旅游景点,是休闲旅游的理想胜地。
二、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位于哪里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是1935年解放的 *** 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为395mm。
全县共辖23个乡镇(场),214个行政村,6个居民 *** 会,总人口29.4万。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开工建设,靖边即将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
县境内矿产资源富集,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炭、高岭土等。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200亿立方米,属世界级大气田。境内南部山区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在1亿吨以上,含油层在距地表700-1800米之间。天然气、石油目前都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此外,境内水资源、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县境内历史和人文景观丰富。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的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秦、明朝古长城遗址和汉、唐古墓群。 *** 、 *** 等老一辈 *** *** 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个日夜,至今 *** 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
*** *** 以来,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靖边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天然气、石油资源开发的带动下,靖边县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全县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格局迈进,地方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6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42元。实现财政收入1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目前跨入陕西省经济强县前五名,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靖边正成为中国西部的投资热点地区。
置县初县域无考。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 *** 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 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4年,按照陕西省民政厅通知,将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
1958年,横山县的石湾、马家窑等6个乡划归靖边县。靖边县总面积为5300平方公里。1962年缩小区划,石湾等6个公社复归横山县。
1972年,靖边县杨桥畔公社的墩渠、八岔、清河3个大队划归横山县。到 *** ,靖边县四界:东至青杨岔镇龙腰镇村,与横山县接壤;西至柠条梁镇西黄蒿塘村,与定边县接壤;南至周河乡东坪村,与志丹县接壤;北至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与乌审旗接壤。县境南北最长为116.2公里,东西最宽为91.3公里,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11.8%,陕西省总面积的2.47%。
靖边县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覆沙黄土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全县属半干旱内陆 *** 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7.8°C,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无霜期130天。全县共辖9个镇,13个乡、1个国营农场,分别为张畔镇、东坑镇、青阳岔镇、宁条梁镇、周河镇、红墩界镇、杨桥畔镇、王渠则镇、中山界镇、龙洲乡、海则滩乡、黄蒿界乡、席麻湾乡、大路沟乡、乔沟湾乡、小河乡、天赐湾乡、高家沟乡、五里湾乡、杨米涧乡、新城乡、镇靖乡国营靖边县新桥农场。有211个行政村,6个居民 *** 会,总人口28.6万。
县境内文物遗址和人文景观丰富。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无定河北岸的统万城,是东晋(公元317至420年)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虽经战乱等人为 *** 和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部分城垣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秦、明朝长城遗址和汉代、唐朝的古墓群。 *** 、 *** 等老一辈 *** *** 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个日夜,至今 *** 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
根据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市“三步走”规划要求,我县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规划:之一步:以2002年为基数,从2003年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达到3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0元,成为陕西经济强县。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52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力争全县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成为西部经济强县。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1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人民小 *** 活水平和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经济强县。
从2003年起的以后几年,是走好这三步的关键时期,0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 的“ *** ”精神,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县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 *** *** 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狠抓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和 *** 法制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 *** 以来,靖边依托资源优势, ***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油气化工、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建筑建材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畜、草、薯三大主导产业。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8.74亿元,人均GDP达10500元。县财政增长更是突飞猛进,19 *** 年全县的财政收入仅有582万元,2000年已突破1个亿,2003年财政收入已达3. *** 亿元。目前列入陕西省经济强县前五名,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靖边正成为中国西部的投资热点地区。
围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三个转化”。目前,靖边境内原油年产量达200多万吨,建成了年加工原油150万吨的炼油厂,建成年净化能力42.5亿立方米 *** 更大的天然气净化厂。靖边至北京、西安、银川等地的输气管道已建成通气,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靖边至上海段于2003年10月1日开通,2004年9月6日新疆至靖边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新疆来气还需在靖边加气加压,靖边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另外,靖边还建成10万吨甲醇厂和2×2.5万千瓦天然气发电厂。
靖边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潜力大,畜、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马铃薯、小米、荞面、杂豆、油料等农产品和草畜产品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靖边无膻系列羊肉,陕北白绒山羊羊绒,优质牧草种植、加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蓬勃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
靖边区位优势明显,2002年建成了我国之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2005年靖边至定边王圈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阿北高速公路( *** 阿荣旗至广西北海)和GZ35国道(青岛至银川)高速在靖边县城交汇,穿越靖边的交通大动脉中卫至太原铁路也将开工建设,届时,靖边将成为全国县级城市少有的“旱码头”,成为中国西部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目前,全县通车里程达1124公里,全县于2002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榆靖高速公路。
城建靖边城区建设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含流动人口4万),城内高楼耸立,道路通达,街道宽敞,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格局。随着城市气化工程的实施,天然气用户已达3000多户,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靖边县是马铃薯主产区,年产马铃薯50多万吨,被国家有关部门认证为“无公害食品”和“有机转换食品”。绿色食品荞麦、绿豆等小杂粮,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出口日本。以大蒜、辣椒、洋葱等为主的6万多亩大田蔬菜以其无污染、无公害的美誉而销往全国各地。全县羊子饲养量已达100万只,年生产优质羊肉5000多吨,品种有萨福克羊、白绒山羊、小尾寒羊、杜泊羊等。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饲草资源,靖边羊肉无腥无膻, *** 羊肉被国家有关部门认证为“有机转换产品”,是真正的陕北优质绿色食品。陕北白绒山羊以其产绒量大、绒色洁白、强度大、纤维细长、繁殖 *** 能强等优点,被国家畜禽品种审定 *** 会命名为“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
此外,靖边的柳编制品、中草 *** 材已打入国际市场,精制蜂蜜获19 *** 年 *** 际食品博览会银奖;芦河系列白酒曾多次在国家、省、市酒类评选中获奖,其中有两个品种获1993年 *** 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田源粉皮畅销省内外;小米、绿豆、葵花油等农产品和剁荞面、油炸糕、羊杂碎、凉粉等地方风味小吃也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统万城遗址大夏国国都,建成于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虽不见当年的刀光剑影,也不闻羌笛胡笙,但历经 *** 风雨的城墙,支离破碎的瓦砾,仍然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收沧桑于眼底,让游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古长城遗址 *** 长城蜿蜒曲折,时隐时现,高高耸立在千沟万壑之上。
*** 旧居靖边是1935年解放的 *** 老区。 *** 等老一辈 *** *** 家转战陕北时,曾在靖边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 *** 个日夜,0著名的“小河前委扩大会议”就是在小河召开的,这些旧居依然保存完好。
境内有红柳河、芦河、大理河等六大河流,共建成各类水库40多座,建成淤地坝784座,总库容量10亿立方米,居陕西省之一位。全县水资源总储存量为1631.4亿立方米,每年水资源总量为3.433亿立方米,每年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
靖边县地域辽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全县人均土地31亩,是全省平均值的3.3倍,现有耕地168万亩。全县林草保存面积345万亩,林草覆盖率为45.2%,是陕北唯一一个基本不向黄河输入泥沙的县份。
全县有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17所,小学285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 *** 近8万人,共有教职工4772人。2001年被省0授予“两基”达标县。2004年靖边中学晋升为全省重点中学,县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2005年靖边一小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学。
全县有医疗机构34个,病床570张,从事专业技术人员628人,拥有美国GE螺旋CT,日本东芝全身CT,意大利CU3三维彩超和意大利PT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2001年建成西北五省区县级更先进的多功能演播厅,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能接收中、省、市及自办节目27套。
随着济银(济南-银川)光缆干线穿越靖边和榆林本地光缆建成使用,靖边县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全县交换机容量达39480门,百人拥有固定 *** 33部,移动 *** 用户达59500部。
热情豪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 *** ,如泣如诉的陕北道情,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随处可见,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统万城遗址大夏国国都,建成于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虽不见当年的刀光剑影,也不闻羌笛胡笙,但历经 *** 风雨的城墙,支离破碎的瓦砾,仍然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收沧桑于眼底,让游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古长城遗址 *** 长城蜿蜒曲折,时隐时现,高高耸立在千沟万壑之上。
*** 旧居靖边是1935年解放的 *** 老区。 *** 等老一辈 *** *** 家转战陕北时,曾在靖边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 *** 个日夜,0著名的“小河前委扩大会议”就是在小河召开的,这些旧居依然保存完好。
靖边县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覆沙黄土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全县属半干旱内陆 *** 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7.8°C,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无霜期130天。全县共辖13个乡,9个镇,1个国营农场,有211个行政村,6个居民 *** 会,总人口28.6万。
县境内文物遗址和人文景观丰富。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无定河北岸的统万城,是东晋(公元317至420年)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虽经战乱等人为 *** 和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部分城垣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秦、明朝长城遗址和汉代、唐朝的古墓群。 *** 、 *** 等老一辈 *** *** 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个日夜,至今 *** 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靖边县位列第226名。
2020年9月22日,“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靖边县上榜,位列第54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 *** 会重新确认靖边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靖边县列入第二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宁片区)。
2019年11月12日, *** 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靖边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靖边县列入之一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8年10月,靖边县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58名。
2017年12月31日,靖边县上榜2017中国更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12月26日, *** 认定靖边县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三、面食之乡为什么是山西而不是陕西
先说一下陕西。陕西的面食并不是全省都以面食为主。以肉夹馍、油泼面、臊子面、扯面、biangbiang面等面食主要是以关中地区为主,陕北以杂粮为主,陕南则以水稻为主。再者,虽然陕西美食比较多样,种类也比较多,但是却很杂,如:锅盔、肉夹馍、羊肉泡馍这样的“馍”;凉皮、米皮、擀面皮这样的“凉皮”;甑糕、蜂蜜凉粽;泡泡油糕这样的,虽然原材料都是面做的,但是是不同体系、不同类型的的小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面食。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 *** 的历史了。相对于陕西而言,山西却是以面为主,山西也是真的把面食的牌子推向了全世界。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饸饹、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有“中国五大面食”之一的刀削面,闻名全国的一道面食。
1.刀削面。身为一个山西人,先介绍一下从小就在吃的一种特别美味的面食——刀削面。我国“十大面条”之一,是山西的特色面食。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2.炒饼,这也是山西的一道传统美食。主要在晋东南地区流行。
3.铁锅焖面。焖面是传统面食的一种革新面食,主要是靠“焖”,焖出来的面,不会因在水煮制过程中 *** 面粉的蛋白质分子网状结构,所以焖面更营养,口感更好。主要的食材是豆角、五花肉和手工擀面条。
4.莜面栲栳栳。莜面栲栳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
5.枣花馍。各种花馍是山西农村特别常见的一种美食。心灵手巧的农家主妇可以把面 *** 成各种样式的馒头。
6.牛肉丸子面。这是临汾特有的一种以“香辣”为特色的面食。
以上仅仅是山西面食的冰山一角,毕竟“面食之乡”不是徒有虚名的。
山西之所以被称为面食之乡,而不是临省的陕西,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山西面食已有两 *** 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叫法不同,如:东汉称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等等。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2.面食原料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 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3.烹饪 *** 多样化,面食在山西按照 *** 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4.山西全省都食面,而如临省的陕西陕南地区则以大米为主,虽然关中主要以面食为主,但从面食原料上来说主要以精面粉为主,没有山西丰富。
所以山西完全有资格称为面食之乡,其殊荣并不 *** 一定是更好的,但一定是最丰富多样的,从其原料、烹饪 *** 的丰富 *** 以及全民食面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我是大白:中国烹饪协会曾评选过'中国面食之乡',入选的是山西而不是陕西。虽然陕西人喜面食,有的面食名气很大,但比起山西还欠一些,烹饪 *** 们将”面食之乡'桂冠授予山西是正确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面食之乡'理当是山西。
一,是山西'全民皆面',山西全境几乎不产稻米,百姓皆食面。而陕南人的主食就不是面食。
二,是山西'面面俱到',除了小麦磨的白面外,主食还有玉米面、黄米面、高梁面、荞麦面以及杂面,品种要比陕西丰富。
三,是山西妇女做面条的手艺普遍高于陕西,过去会擀面条的山西女子才好嫁。
就因为山西的面吃起来比陕西的有劲道,其次山西的面花样更多,每天吹陕西什么什么面的,你们吃过几次山西的面?
陕西的面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面,首先里面的汤和菜就不好吃,要么太干,要么全是汤。再者没有艺术 *** ,那么宽的面条,口感不好吃,没有山西的面 *** 致,山西的拉面,削面,擀面,河捞面,焖面,以及和面搭配的各种汤料品种丰富,比如西红柿鸡蛋面,有汤有料,炝锅面,里面有牛肉,有排骨,炸酱面也不是 *** 的,没有一点汤,总之山西面食甲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因为山西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现在依然每天吃面而不单独做菜。
当然不是全部地方,一般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
不过年不过节的,从来都不做菜。
买来的蔬菜也只是跟面条一起做各种面条,好不好吃不好评价,但是人家每天都是吃面条的,叫面食之乡一点也不夸张。
我觉得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面条之乡。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我这个本山西人要给大家说一说了。
首先,山西面食花样多。刀削面,手擀面,剔尖、猫耳朵、河捞面等等等,数不胜数。
山西面食种类多。除了普通的小麦粉,还有荞面、豆面、莜面、高粱面等。
可能是因为花样和种类比较多,所以山西人爱吃面,不管去了哪儿,都要跌碗面才感觉爽!
吃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情怀。
谢谢,“胃亏面”是一种山西人常见的神经 *** 症。没面食不能过。
1,山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面食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现的必要条件,面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神农氏作为中华人类的始祖,最早驯养植物,谷类植物是最早被河东祖先所改良成为主食的。谷类植物的食用 *** 也不断变化,于是河东面食成为最早的人类面食,绵延至今。至于周朝以后小麦等其他主食至于引进中国,由于黄河水的灌溉,河东小麦粉逐步成为了主粮,黄河对岸的陕西也开始了大面积种植,陕西也开始了面食文化的发展,但究其根源,河东盆地和上 *** 盆地的谷类植物主食培育是中华食物主粮最早驯化的。至于只有1300年的玉米,山西反而一直没有当做主粮种植,真正的大面积推广应该是 *** *** 以后得事情了。
2,山西特有的地理要素造成山西面食的丰富多彩。38度线,是人类至今认为植物多样 *** 最为多彩的一个纬度区域。山西的晋中忻定吕梁一带就在这个纬度线上。同时独特的沙 *** 黄土土质,温差大,雨水少,等特点,造成了山西杂粮豆类植物的特色。忻州国家粮食储备中心应该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杂粮豆为主的国家级粮食储备库。这些杂粮豆在全球不算主粮,在当地却可以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莜面豆面荞面米面黄米面,光豆面就有黄豆面绿豆面豌豆面豇豆面芸豆面等等,这些面食可能在其他地方一辈子也吃不到,但在山西随时可以做成各类面食,仅一种莜面就可以有十多种吃法。这个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
3,文化传播角度看,农耕文明给山西人很大的自信。历史上山西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饥荒出现,反而一直的是山西人口外迁,根祖文化在山西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大槐树作为迁徙文化的 *** ,尧庙舜帝陵作为根祖文化的标志,山西人对农业文明的自信超过任何一个区域。随着清朝晋商的崛起走西口等的晋文化外溢,山西的面食文化随着山西人不断的全国移动而影响到全国,于是,山西面食被全国认知。
所以,从历史角度,地理环境,文化外溢三个角度看,山西成为面食之乡有它独特的渊源,不仅仅是山西人吃面多这样简单的回答可以总结的。
作为一名爱吃面的人,得说一下:
一、一个名号,得之可喜,没有也不要紧。该怎么生活还是要怎么生活,要想自己家的面好吃,还得自己好好做出来,不是别人夸夸就出来了。
三、陕西的面也有很多好吃的品种。
四、山西刀削面的名气很大,在山西面食中一支独大,别的面品种相对刀削面来说知名度差很多。而陕西的西安油泼扯面、咸阳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面、户县软面、杨凌蘸水面等等,都是影响力很大的品种,但相互之间差距不大,缺少一种具备全国 *** 力的品种。如果拿体育比赛来比喻,就是陕西进入决赛的选手很多,而山西只有一个,但拿了冠军。
五、好好吃面吧,只要是好吃的面,甭管是哪里发明的,咱要能在家里做或者在本地能吃到才是好面。吃不到的都不是好面。
说到山西的面食种类之多以及号称面食之乡,应该与山西的晋商有着很大的关系!晋商见多食广,全国各地的美食尽收脑海。粗粮细作,精粮广作,美味的面食种类多的叫你难以想象!只有想不到没有作不到的。美食的繁多与晋商的富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年的饭店、饭庄在山西各地比比皆是!各种面食以及美味香遍了各条大街小巷,人们相互传授各种作法,家家户户都有着做面食的手艺,所以成为面食之乡那可不是浪得虚名的,真是实打实的美味面食之乡!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