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之乡永泰(永泰十大旅游景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青梅之乡永泰,以及永泰十大旅游景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永泰青梅采摘时间是什么时候
  2. 永泰有什么特产
  3. 永泰县历史

一、永泰青梅采摘时间是什么时候

永泰更佳地点主要有:1.溪洋村、2.万石村、3.大坑里、4.金沙村、5.李湾、6.岭路村、7.石圳村等等。

永泰县素有“中国李梅之乡”的美誉,每年1月初的时候正值青梅花开迎客来,故慕名前往观赏青梅花。

永泰县被许多“驴友”称作“中国李梅之乡”,永泰的溪洋村赏梅尤为合适。永泰的梅花属于青梅,漫山遍野。

万石村是个别致的小山村。环村皆石山,怪状奇形,无论进入哪个坐向的人家,站在厅堂前瞻,都是一幅大自然美画,挂在眼前。村里因多石,人称“万石村”。

葛岭镇位于永泰县东部大樟溪畔,为永泰通往福州的东大门。相传此地有一山似飞凤,得名凤岭,葛仙君曾游此岭,故称葛岭。大坑里就坐落在葛岭镇。

金沙村坐落城峰镇的东端,地接葛岭镇,前对石圳村,后依芋际村。许多文人雅客因美丽永泰慕名而来,而金沙村也不乏是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好地方。

城峰镇位于福州市永泰县城东郊,东接葛岭镇,南连岭路乡,北靠清凉镇,西邻富泉乡。李湾就坐落在城峰镇里。

岭路村位于岭路乡下山片,系岭路乡 *** 所在村,也是老区村,位于永泰县东南部,东邻潭后村,西接凤落村,南靠庄边村,北连城峰镇穴利村,是青云山景区的北大门。

石圳村位于大樟溪河畔,交通便利,距县城6公里,东面与溪洋村相接,西通镇 *** 7公里,南邻高峰村,北至大樟溪。

二、永泰有什么特产

福州是 *** 茶的发源地,已有近 *** 历史。 *** 是 *** 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 *** 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 *** 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 *** 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 *** 茶采摘、 *** 、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 *** 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 *** 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 *** 茶是 *** 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 *** 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 *** *** 前,中国出口的 *** 茶均为福州出产。

永泰芙蓉李干,永泰特产,福建名产之一,选择成熟的芙蓉李鲜果,采用传统工艺精工 *** 而成。福建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栽培已有 *** 历史。芙蓉李是李果的一种,还有胭脂李、柰李等。李干、蜜饯加工销售已成为永泰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芙蓉李,果皮淡绿色,果肉深红,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平均单果重50克,7月间成熟,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各种蜜饯。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永泰芙蓉李干,色泽丰润,味甜鲜美。

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永泰县是全国更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

“永泰柿饼”是永泰县传统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 *** 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深受市场欢迎。永泰柿饼是福建省名特优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 *** 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且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的功效,这种绿色、保健食品也逾来逾受到市民的青睐和接受。永泰柿饼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之一。也是永泰具有地域 *** 的美食!永泰柿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永泰柿饼”是永泰县传统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 *** 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深受市场欢迎。

茶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植物油,是茶树上油茶果提取而成,油茶果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整整一年,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山茶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采摘时分山茶花已是盛开怒放,花果并存,同株共茂,乃自然界一大奇观,堪称人间奇果。油茶树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生长在连绵叠嶂的群山之中,饱含天地灵气,是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茶油降脂降压、消炎抗菌、抗癌抗 *** 、增强 *** 免疫、预防中风。

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制成的薄片,又称肉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色白质香,平滑细润,脆嫩爽口,可切成丝状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燕皮在食品店里均可买到。此外它还可以做成太平燕等多种名菜和风味小吃。……[详细]

永泰九重果,是用大米 *** 而成的。

永泰葱饼是永泰特产之一,香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是嵩口的特色糕点。它是用糯米、猪油、花生、芝麻、白糖等精制成的。此糕用料讲究,吃起来芬香柔润。

盐水梅富维生素之果。还含有多种 *** 所需的果酸和氨基酸、以及磷、铁异有易于被 *** 消化、吸收,是休闲、出游更佳伴侣,常喝青梅汁身体更健康。主要功能:健胃、开脾、消化、抗暑、生津、解渴、解酒、止泻、止痢、特有疗效。使用 *** :取青梅1-2粒加点梅水、与90%开水或矿泉水相冲即喝。

茶树菇又名茶薪菇、茶菇、据《中国通志》记载:“闽产录异云,茶菇生油茶树上,其菇薄而柄长,茶菇味在柄,浓郁中得清气,尤胜香菇。所产不多,不堪装载。”自古以来,客家民间称为“神菇”。茶树菇适合烹饪各种佳肴。干品用清水快速冲洗后,放入适量温浸泡十分钟左右,将菇放入,肉类中煲汤,也可炒烩,凉拌等,味美,柄脆,味极鲜,含有各种 *** 必需的丰富营养元素,是宾馆、家宴营养价值 *** 极高的超天然保健食品。

果汁原料经过层层筛选超高灭菌100%新鲜鲜果汁。青梅汁富含维生素之果、还含多种 *** 需要的氨基酸、及磷、铁、异易于被 *** 消化、吸收,是休闲、出游更佳伴侣,常喝青梅汁身体更健康。主要功能:健胃、开脾、消化、抗暑、生津、解渴、解酒、止泻、止痢、特有疗效。使用 *** :取青梅汁10%加90%开水或矿泉水即喝。

扁肉燕是将猪五花肉剁成肉泥,加虾干、味精、香菇、葱头、老酒拌成馅料。把干肉燕皮切成二寸见方片,放上馅料(约1、2钱),将燕皮的四周向中间收拢捏紧,放在笼屉上,用旺火蒸五分钟,取出放入沸水锅里氽一下,待用。然后,将骨汤煮沸,加入虾油、老酒、味精、倒入扁肉燕,再淋上芝麻油即可食用,如不经蒸熟直接入汤生煮,其味更香脆可口。肉燕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据说这道菜还有一个典故,有平安吉祥的喻意,因此在本地节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肴。家家户户都会做,只是在馅料上略有差异,全凭个人的喜好,做起超简单,蒸、煮两相宜。

三、永泰县历史

永泰县的历史

早在 *** 晚期,就有人类在本土活动,这是形成永泰县土著民族的基础。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迁入永泰县,人口逐渐繁衍增多。唐代建县前设永泰镇,镇址大樟。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雅称永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 *** 3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

早在 *** 晚期,就有人类在本土活动,这是形成永泰县土著民族的基础。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迁入永泰县,人口逐渐繁衍增多。唐代建县前设永泰镇,镇址大樟。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雅称永阳。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 *** 3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

本县隶属各代不同,唐属长乐郡。闽王延政,改属东都。宋属福州。元属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属福建省福州府。 *** 3年废府属东路道;同年改属闽海道;16年道废直属省辖;23年属之一行政 *** 区;24年改属第二行政 *** 区;32年复归之一行政 *** 区管辖。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仍沿其旧。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晋江专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61年划为18个人民公社,1971年至1983年属莆田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划为21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2个镇19个乡,后陆续将7个乡改镇。

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中年间(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开皇九年(5 *** )复名原丰。十二年(5 *** 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贞观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复置侯官县。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贞元元年(785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 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 *** 31年(1942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 *** 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 *** 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

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薛姓发源地有山东济宁、滕州,山西运城(古河东薛氏)。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氏人口增至为72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53%,为排行第35位的大姓。起源一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

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

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

青梅之乡永泰(永泰十大旅游景点)-第1张图片-

[2] [3]《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

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 *** 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

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4]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惠侯夷黄→灵侯英→文侯俱→隐侯清→愍侯洪→薛公。

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地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起源二源于妫姓,[5]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 *** 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

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

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6]。起源三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 *** 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

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

仅在史籍《魏书·裴庆孙传》中记载。[7]吐京,在今山西石楼西北部十五公里处。

匈奴更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期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后逐渐汉化。

[8]起源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9]叱干氏源于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亦称薛干氏。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 *** 和林格尔),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十七年(公元261~277年)。

晋怀帝司马炽执政时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

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 *** 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强化 *** ,巩固 *** ,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 *** ,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 ***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氏成员之一。[10]起源五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 *** 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 *** 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

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1.鱼丸 2.太平燕 3.锅边糊 4.芋泥5.光饼 6.线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蛎饼市标——“三山一水”雕塑: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市花—— ***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 *** 的闽菜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

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市简称榕,因市区内有许多古榕树,也称榕城,邮政编码: 350000, *** 区号: 0591。为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东濒东海,与 *** 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驻地鼓楼区乌山路。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0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85万人。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为七闽之地,战国时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唐玄宗是设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 *** 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 *** 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 *** 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有榕城、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它属 *** 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度左右,更佳的旅游季节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

地域大镇一都镇地处福清市西北部,连接三地,北靠闽侯县,南邻莆田市,西接永泰县。

全镇有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是福清市第二国土面积大镇。一都有山地面积15万亩,耕地面积8100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福清市发展山地农业经济的重点镇。

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7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6元。历史名镇一都镇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8个自然村,总人口11000多人。

一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福清市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黄定(南宋乾道年间状元)是一都人的骄傲。

1958年前,一都属永泰县管辖,因地理位置在永泰最靠东方向,排名永泰“三十六都”之一,故称“一都”。1958年后,由于“ *** ”大炼钢铁,福清木材资源匮乏,一都被划归福清管辖。

1994年12月,撤乡建镇。 *** *** 以来,有数千一都籍乡亲闯荡海内外打拼创业,在经济、 *** 、法律、金融等领域颇有建树。

他们中有的荣任福清世联会副 *** ,海外新侨中的南非、菜索托等地福清同乡会领导大多是一都籍乡贤。近年来,广大一都籍乡贤以振兴家乡经济为己任,在国内各地兴办企业,全方位参与祖国、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水果重镇一都的山区气候特征明显,雾多昼夜温差大,适合水果生产,是福州市名优水果示范基地。主要水果品种有枇杷、青梅、脐橙、水 *** 、杮子、黑李等品种。

特别是以“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享誉国内外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融都枇杷”是一都人引以为傲的特产, 2006年枇杷种植面积达4.5万亩,产值突破9000万元。旅游新镇一都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

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 式山寨---东关寨,有始建于南宋年间集宋、明、清三代古建筑艺术的协济庙,还有状元厝、张百万宅等;宋代文豪欧阳修溯闽江考察经一都挥笔留下的“遗照台”和“三生石”笔迹崖刻;有人称“小武夷”的位于东山村的石门坑;有后溪的“东方之一漂”以及待开发的后溪森林公园;有闽 *** 委游击队主要活动据点,1931—1932年***福建省委临时办公地点,可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的罗汉双福寺 *** 遗址;有尚待开发的拥有上百个奇异景观的位于一都原始森林深处的龟湖风景区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初步形成了一都作为旅游休闲胜地的声势。并正在科学规划,挖掘开发,积极推介。

关于青梅之乡永泰和永泰十大旅游景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永泰 青梅 旅游景点 十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