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之乡(鄂伦春旅游)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0

很多朋友对于鄂伦春之乡和鄂伦春旅游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鄂伦春自治旗乡镇简介
  2. 鄂伦春族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鄂伦春族生活在山区
  3. 解释鄂伦春分布原因

一、鄂伦春自治旗乡镇简介

1、鄂伦春自治旗的乡镇分布多样,各具特色。阿里河,作为旗 *** 驻地,坐落在阿里河与甘河交汇处,河流湍急,夜晚常有磷火现象。吉文镇则位于吉文河与甘河之间,因河边的野蒿得名,鄂伦春人在此晒制食物。甘河镇位于阿里河西边,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贯穿全境。

2、克一河镇四周环山,克一河穿镇而过,寓意紧靠山弯的河流。大杨树镇位于大兴安岭低山丘陵地带,因其六棵大杨树而得名,曾是商旅交流的标志。乌鲁布铁镇森林茂密,鄂伦春语意为孤山,是鄂伦春人的定居区。

3、西日特奇和小二沟分别作为托扎敏乡和诺敏镇的 *** 驻地,自然资源丰富,前者以红柳命名,后者因河流得名。斯木科和宜里则分别位于诺敏河南岸和奎勒河南岸,地势和文化特色各异。古里乡是基于古代部落名称命名,而讷尔克气和齐奇岭则分别以山和矗立的山峰为特点。

4、加格达奇作为行政公署驻地,有“ *** 码头”之称,海尔堤和额尔肯则是低山丘陵地带的特色地名。毛家铺和春亭阁位于河谷平原,以农耕为主,乌尔其则因鱼多而得名。朝阳村和乌尔其皆沿铁路分布,而吉峰和索图罕则以其地貌特点命名。

5、在克一河镇附近的铁古牙、布苏里和特勒等地,鄂伦春语中分别蕴 *** 桦树皮器皿、多草和鸟鸡多的含义。诺敏镇内的温库吐、铁博格热奇和西奇则分别 *** 三角山汇合口、黑桦树和树木多。库勒则意味着地下火,哈牙斯德和红花尔基则描绘了榆树岭和急流翻浪的河道景观,浪格古达则形容山高柳多,而库尔滨则以急流河为名。

6、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攘,西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全旗总面积59800平方公里。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更大的旗(市)。

二、鄂伦春族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鄂伦春族生活在山区

1、“鄂伦春”这个名字最早是在清朝的文献中记载的。第51,卷之一次在报告中提到“奥顿”。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上谕称之为“俄罗春”。此后,他们被更统一地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里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主要分布在 *** 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布塔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县、爱辉县、逊克县、嘉荫县。鄂伦春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一员。这里没有当地语言,普遍使用汉语,部分鄂伦春族也使用蒙古语。

2、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林人。元代称之为“林中人”。明代一般指“北山野人”。游荡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什勒卡河以西、库页岛以东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 *** 殖民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南迁,集中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但16 *** *** 签订《清石矛鲁》后,直到签订不平等的《尼布甲尼撒条约》和《 *** 爱玲条约》,仍在外兴安岭以南的 *** 地区 *** ,并参加清 *** 的定期边防巡逻等活动。

3、直到19世纪中叶, *** 入侵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鄂伦春族才失去了被入侵地区的广大 *** 场。清 *** 对鄂伦春族的 *** 发生了变化。康熙三十年,清廷将二伦部落分为“木林嘎”和“雅法可汗”,隶属布塔总 *** 部管辖。“莫林鄂伦春族”就是骑鄂伦春族的意思。编入八旗,南征北战。“贾法汉鄂伦春族”指徒步的鄂伦春族。指的是鄂伦春族,失去了驯鹿,没有养马,还在 *** 。分为五路,分别是库马尔、比拉勒、阿勒、多布库尔、托赫。这条路分8队,每队一个鄂伦春族。

4、清 *** 每年都派安达上山采集贡品貂皮。光绪八年,清 *** 废除布塔主政,设立兴安市主政,负责五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主衙门被废,原有五路合并为四路,十六条辅路。分别属于黑龙江副衙门、漠河干、布塔、呼伦贝尔。

5、军阀 *** 时期,只取消了八旗组织的内容,四路十六员的组织基本保持不变。就管辖体制而言,黑龙江省监察厅管辖三条公路,海拉尔蒙古 *** 管辖一条公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名义上把鄂伦春族划归伪黑龙江省和北方的兴安省管辖。

6、在日本 *** *** 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儿女加入东北 *** 联军,英勇作战。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和民族的生存。他于1945年8月被解放。1951年10月1日, *** 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成立。

7、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处于父系公社阶段,被称为“五里岭”。虽然当时宗族组织依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不是宗族,而是“五里岭”。每个“五里岭”包括几代同祖的小家庭。“五里岭”家族的首领叫“塔塔达”。它的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普通劳动、平等分配的原始 *** 生活。

8、17世纪中叶以来,清 *** 加强了对鄂伦春族的管辖。鄂伦春族、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有所发展。铁制工具和 *** 的输入, *** 产品与农 *** 手工业的交换,逐渐导致鄂伦春族内部的一系列变化。除了 *** 场、森林、河流仍然归公众所有之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经由公有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 *** 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最初孕育于五里岭的个体家族的兴起,最终导致五里岭从一个血缘组织演变为一个地域组织,氏族 *** 走到了尽头。一夫一妻制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社会已经进入邻社阶段。

9、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海拔500-1500米的大兴安岭,属于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约为零下20摄氏度。广袤的大兴安岭,栖息着鹿、狍子、狍子、虎、豹、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鱼。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更好的天然 *** 场,为鄂伦春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衣食来源。中华人民 *** 国成立前,鄂伦春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 ,辅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社会上只有男女老少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1000多年前,就有鄂伦春族 *** 人的记载。打猎主要是男人,有时候女 *** 一起出去。 *** 工具包括枪、马和猎犬。主要 *** 是集体 *** ,但不再以“五里岭”为单位,而是由一个或几个“阿纳克尔”在自愿和临时的基础上组织起来。

10、猎物平均分布处于“生长期”,但肉的分布始终停留在“五里岭”。不参加同一个“五里岭” *** 的 *** 和鳏夫通常比猎人得到的多。一如既往,如果外宾被分配,他们可以得到一份。个体 *** 出现了,但很少。是 *** 鄂伦春族的主要衣食来源。捕鱼通常是成群结队地“赶”着进行的。有些人乘桦木船去钓鱼。用网捕鱼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捕鱼大多是男人做的,而采集大多是女人做的。捕获的鱼、野菜、水果是鄂伦春族人食物的重要补充。如果它们暂时不能食用,应该在阳光下晒干,并储存起来,以备在缺乏猎物的情况下食用。

11、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木制品。大部分是女人做的。根据不同季节 *** 所得毛皮的 *** 质和位置,可以缝制成适合不同季节的衣服。从桦树上剥下的整个桦树皮被加工成适合不同用途的器皿。妇女在这些毛皮和桦木制品上刺绣或雕刻的各种图案。最能体现 *** 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人还使用骨、木、铁等手工 *** 的工具。

12、近代以来,农业在部分地区的鄂伦春族中萌芽。清末至辛亥 *** , *** 实行“弃猎归农”政策,鄂伦春族地区农业有了初步发展。但是鄂伦春族不习惯农业,日本 *** 严重 *** 了农业。到1939年,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已被彻底摧毁。

13、由于各地鄂伦春族从事的生产大致相同,基本上没有交流关系,交流主要是与其他民族。起初是偶然的,后来逐渐正规化,打开了鄂伦春族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大门,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14、虽然鄂伦春族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优良传统,但由于长期的民族 *** ,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 *** 政策,鄂伦春族人口急剧减少。1945年8月解放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1000人,处境悲惨。 *** 战争胜利后,中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建立了中国 *** 领导的人民 *** ,并于1951年10月1日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和几个民族乡。1953年,国家对鄂伦春族给予特殊照顾,拨出大量资金修建新房,逐步定居下来。如今,整洁明亮的大瓦房、学校、商店等。在绿树成荫的新农村已经取代了以前的“不朽的柱子”。

15、一座灯火通明的新城出现在兴安山上。用于打猎的 *** 已经被 *** 和半自动 *** 取代。鹿、猪、牛、养蜂场相继建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鹿角提供给这个国家。各种农业机械被用于农田耕作,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在过去,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路建好了,车也连上了。铁路还通往一些鄂伦春族的新城镇。曾经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现在已经普及了中等教育,很多年轻人都上了大学。通过 *** 队、艺术队、俱乐部、电台,把我国人民丰富的民族歌舞搬上舞台和银幕。旧社会,鄂伦春族地区没有 *** ,开花、伤寒等传染病很普遍。

16、疾病占所有女 *** 的80%以上。今天,乡镇有卫生所,大队有卫生所,村里有卫生员。天花和伤寒等传染病已经消失,人口增加了一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伦春族人民生产发展迅速,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大力发展农业、畜 *** 和副业生产,还肩负着护林防火的重任,保护了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森林安全,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保证了木材的可持续供应。

17、在长期的 *** 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包括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18、口头创作是鄂伦春族的主要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涵盖了民族历史、社会、 *** 采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古代有神话《北京条约》,神话《恩杜里创造了鄂伦春族》,神话《轮吉山与爱尔人》,神话《白衣仙女》。与鄂伦春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有关,与先民的生活和英雄事迹的描写和歌颂有关。鄂伦春族的“赞歌”多为即兴作词和有固定曲调的歌曲,类型和风格各异。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加丰富。语言和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

19、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同时载歌载舞,展现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内容。熊舞、水牛斗舞、树鸡舞、艺海舞、红果舞,都表现了猎人对野生动物、鸟类的观察和对 *** 工艺的模仿。“圈舞”是一种群众歌舞,带有自娱 *** 质,男女都参加,载歌载舞。“化妆舞会”是一种带有 *** 内容的祭祀舞蹈,由“萨满”表演,祈求 *** 丰收。

20、乐器包括Bannu和Twain。鹿哨和狍子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人在唱歌跳舞的时候,经常伴随着这些乐器。

21、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很有特色。除了肉和衣服,“神仙”故居也是 *** 文化的产物。天竺像一把半开的伞。它由30多根电线杆组成。夏天用桦树皮覆盖,冬天藏起来。可以随时快速安装和拆卸。神仙柱入口的顶部和左右两侧是供人坐卧的,但有严格的规矩。“不朽之柱”的 *** 是一堆整天燃烧的篝火,用来烹饪食物和取暖。天竺后面的电线杆上挂着印有圣像的桦木盒子。一般来说,女人是不允许碰它的。

22、鄂伦春族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姻。大部分是 *** 通婚的氏族成员。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太高,只有继承权一般属于男 *** 。一个家庭有两代人的庞大人口。人口过多的话,一般是大儿子结婚,在父母住处附近建一个“神仙柱”。在最初的“不朽之柱”中,女人是不允许生孩子的。他们必须在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不得进入或靠近。直到满月结束,他们才会回家。以前人死后一般都是 *** 。下山后,安葬的大致路线。

23、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是为猎人 *** “塔米”。这种帽子是在去除肉和血之后,将它的毛发、角、耳朵、鼻子和嘴巴小心地鞣制而成的。戴上这顶帽子可以引诱猎物。鄂伦春族人营造森林,行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

24、从鄂伦春族迁徙到黑龙江南岸开始,马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骑兵沉重打击了入侵的俄军。夏天,桦木船被用作河流中的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经通了火车和汽车,交通更加便利。

25、鄂伦春族 *** 萨满教,萨满教具有自然属 *** ,万物有灵。这种 *** 与这个国家独特的原始观念密切相关。他们的 *** 形式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巫师”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萨满教 *** 相当多的神。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神、北斗神、火神、土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草神、山神等。鄂伦春族的先民除了崇拜自然之外,还崇拜牛牛Ku和马劳斯的图腾。鄂伦春族人忌讳熊、虎之名,而称其为宝力干、叶衍、乌塔奇。鄂伦春族的祖先崇拜非常流行,现在仍然如此。

鄂伦春之乡(鄂伦春旅游)-第1张图片-

三、解释鄂伦春分布原因

1、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主要在黑龙江省和 *** 自治区的兴安山地,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两部分。兴安山地的外侧有黑龙江流过,它是 *** 两国的界河,鄂伦春人长期以来就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2、大小兴安岭的低山和谷地恰恰适合鄂伦春民族的游猎生产和生活方式。兴安山地多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顶 *** ,近似丘陵,宽大的谷地到处可见。有不少地方,山地 *** 逐渐向丘陵过渡,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线来。

3、由于受大小兴安岭南北纵贯影响,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整个地势出现中部高、两侧偏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平均海拔在600米~800米,相对高差200米。

4、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理位置不同,各氏族间距离较远,所以各聚居点的地貌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小兴安岭低丘陵地带,海拔500米~800米,相对高度为150米~200米,起伏较大,切割较深。

5、植被多为落叶松与柞树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在缓坡漫岗及河谷阶地,有都柿灌丛草甸分布,土壤以沼泽化黑土为主,但“冷浆”和“过湿”土较多。

6、而聚居在逊别拉河、库尔滨河流域的逊克县的新鄂、新兴两个鄂伦春族乡,地势平坦,从西向东出现节节下降的阶地,平均海拔为300米~350米。

7、居住在呼玛和塔河两县的白银那、十八站两个鄂伦春族乡,地势相对高些,海拔在600米~800米,植被多为落叶松林。鄂伦春族人口居住的广大地区,山、谷、丘陵之比大体为6:1:3。

好了,关于鄂伦春之乡和鄂伦春旅游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鄂伦春 旅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