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州才子之乡简介?中国三大才子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饶州才子之乡简介和中国三大才子之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饶州才子之乡简介以及中国三大才子之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江西抚州历史
  2. 诗人姜夔简介
  3. 王十朋的简介

一、江西抚州历史

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

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

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

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

临川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 *** )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

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杨吴,升为昭武军。

宋朝,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 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昌府,九月改为建昌府。

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

辛亥 *** 后,废府及直隶州。 *** 2年(公元1913年),全国实行县制,次年,全省划四道分领八十一个县,原抚州府、建昌府境内各县隶属豫章道。

*** 15年(公元191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 *** 21年(公元1932)划全省为十三个行政区时,原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分属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区。

*** 24年(公元1935年)后,行政区屡有变更,除广昌县属第八区外,域内各县均为第七区。 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 *** ,分属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

1932年7月,东乡珀玕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 *** ,属苏区赣东北省。 1949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政 *** 专员公署驻临川市(今抚州市)。

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

1967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1968年2月,复称抚州专区。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改为抚州市,属江西省。

抚州人文鼎盛,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勤劳智慧的抚州人民创造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临川文化”,是“赣文化”的主要支脉;晏殊、曼几道、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汤显祖等名儒巨匠,象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秉承崇文好学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教兴市,成为教书育人的沃土,基础教育水平长期居于江西省前列,仅恢复 *** 至今已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4万多名,其中少年大 *** 占全国少年大 *** 总量10%以上。市委、市***决定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打好教育品牌,推进社会力量办学,把教育作为一大产业做大做强。

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

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

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

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

临川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 *** )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

自古以来,临川才子之多向为世人瞩目。“临川文化”区内乐安流坑“ *** 古村”的“子男双封爵,文武两状元,参政代天子,师保五六人,一门十进士,两朝四尚书,进士五十二,知县四十多,乡举百六余,会解监元群,乡贤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记述,就是临川才子涌现的生动写照。

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宋而清,仅临川(抚州)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现了举世瞩目的才子群体。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乐史、饶节、谢逸、谢过、李觏、吴澄、纪大奎、李瑞清、谭纶、陈自明、危素、蔡上翔、吴与弼、罗汝芳、陈彭年、危亦林、邓茂七、徐奋鹏、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黄爵兹、欧阳竟无等等,就是临川(抚州)古代才子群体中的佼佼者。

抚州不仅文化名人多,而且档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00多人。

《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抚州籍名家317人,几占三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巩、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

“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谢过、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之一”的尧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抚州就占44人。

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 *** 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 *** 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 *** 的崇高声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常是名人墨客聚会之地。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学士来临川(抚州)任职和宦游。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这里为官;宋代诗人黄庭坚、梅尧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贽、徐霞客也都来过此地游览常驻。

《世说新语》和《诗品》的编著者刘义庆和钟嵘均袭封临川王。这些名人学士在临川都留下了大量遗墨华章,为闪光的临川才子群体增添了辉煌。

近、现代史上,抚州的政界要员、科技名流、文坛巨匠、音乐明星、留学博士同样各领***。黄禄祥、饶毓泰、周建屏、赵醒侬、傅烈、游国恩、肖涤非、舒同、李井泉、盛中国、盛中华等,都是抚州人氏。

他们超群拔萃,卓有成就,为丰富和推动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才乡代有才子出”,“临川神童今朝多”。

从1977年恢复 *** 至1993年,全市各类学校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8415名,其中少年大 *** 147人,仅抚州一中、二中被录取的少年大 *** 就有62人,在国外留学20人。出现了象临川县河东乡农民武进兴的“大 *** 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临川县罗针乡朱家村的“大 *** 之村”(全村总人口240人,拥有大专以上 *** 40名)。

兄弟出国,姐妹留学,一家五个儿女出了三个博士、两个硕士。这类现象在抚州是屡见不鲜的。

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 *** 在全国 *** 和全省 *** 的数、理、化三科大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153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的36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的740人次。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称此为“临川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纷至沓来地对“临川才子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和探讨。

现已发掘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古文化遗址近60处之多,最早有关南昌的文字记载见之于《禹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俗称灌婴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并为豫章治郡,隋初为洪州治。

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元、明、清历代皆为江西省治。

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人文荟萃,商贾络绎,楼台相望。“八一南昌 *** ”,使她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驰名天下。

一九八六年被 *** 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 *** 年被 *** 批准为内地八大重点 *** 城市之一。

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临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间成为郡、州、府治的是临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临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 *** 山,许多官宦和文人学士曾去游览,作诗题书,但他们的活动中心,任职地点都是在临川,特别是一种"文化向 *** "和"精神组合",以及"文化趋势"的历史进程,使抚州地区的文化属 *** 纳入"临川文化"的范畴。

临川建置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发现50余座汉墓群外,还在金坪磨盘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等发现8万余平方米的商代遗址。

因此,从研究文化的角度看,临川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度"还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时间。临川文化区位于江西东部,约界于东经115o35'至117o18',北纬26o29'至28o30'。

东邻福建建宁、泰宁、光泽、邵武;南接石城、宁都;西连永丰、新干、丰城;北毗贵溪、余干、进贤。南北长222公里,东西宽169公里。

总面积18816. *** 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1.27%。临川文化区历史悠久。

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

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

东汉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

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

临川郡初属江州,汉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 *** )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

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扬吴,升为昭武军。

宋起,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县府,九月改为建昌府。

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

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 *** ,分立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干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 *** ,属苏区赣东北省。

1949年5月9目,中国人民***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处长 *** 专员公署驻临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

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

1968年2月,复称抚州分区。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属江西省。

临川文化区的行政区划为:三国吴太平二年,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丰、新建、安浦、永城、宜黄、南丰、东兴、西城10县。南朝梁陈时增设巴山郡、领巴山、西宁、新建、新平、丰城、广丰、新安7县。

隋朝临川郡、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原辖区并为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唐朝时,邵武县划出,增设南丰县。

南唐时,辖临川、崇仁、南丰、宜黄4县,另置昭武军,辖南城、东兴、永城3县。宋朝抚州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东安5县,建昌军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县。

元朝抚州路辖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6县,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5县。 *** 二十四年,南城、南丰、东乡、临川、宜黄、崇仁、乐安、金溪、资溪、光泽、黎川11县划为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广昌划出属第八行政区。

1949年7月1日成立抚州分区,辖临川市及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南城、南丰、资溪、黎川9县。1950年3月27日,临川市并入临川县。

1951年6月,改临川县城关镇为临川县抚州市。1952年8月,广昌县由宁都专区划归抚州专区管辖。

1960年6月11日,进贤、东乡两县划归抚州专区。1983年7月23日,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

1983年9月30日,进贤县划入南昌市。至此,抚州地区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1县。

现在,我们将今抚州地区亦即"临川文化"区的县(市)排出一个顺序和隶属情况,大家就会一目了然地看 *** 临川文化"的历史渊源。南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

三国、晋、南朝属临川郡。临川: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有临、汝二水绕廓,故乡临汝县。

三国时设临川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 *** )临川郡易名抚州,临汝县改称临川县。崇仁:三国、南朝、隋均属临川郡。

宜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临汝、南城部分领地,立县于宜黄二水汇合处,称名,属临川郡。南丰: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析南城县南部置县,属临川郡。

金溪: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以上幕镇和临咱归政乡设金溪场。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划临川归德、顺德、顺政和金溪场合成。

资溪: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设泸溪, *** 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有此县名,故改为资溪县。两晋、南北朝、隋、唐均属临川郡。

黎川: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城县东南乡置一新县,故曰新城县。属抚州。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 *** (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更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 *** 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订功斥嘉俪黄筹萎船联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更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 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 *** 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 *** 战争时期,中国*** *** 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 *** *** 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 *** 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 *** 根据地、赣东北 *** 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 *** 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 *** 根据地。当时的 *** *** 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 *** 国临时 *** ***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公元23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隋文帝开元九年(公元5 *** )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平陈总管扬武通奉命安抚临川郡一带,将临川郡改为抚州。

纵观历史,古临川治属相当于现在抚州市的绝大部分,并囊括了庐陵、豫章、瓯闽部分。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 *** ,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这里,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川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 *** 形胜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贾常行。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中游。

地处东经115°35′~117°18′、北纬26°29′~28°30′之间。东邻福建省建宁县、泰宁县、光泽县、邵武市,南接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宁都县,西连吉安市永丰县、新干县和宜春市的丰城市,北毗鹰潭市的贵溪市、余干县和南昌市进贤县。

南北长约222公里,东西宽约169公里,总面积18816. ***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27%。 2004年底,总人口37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2万人。

市人民***驻临川区。邮编:344000。

行政区划代码:361000。区号:0794。

拼音:Fuzhou Shi。 [编辑本段]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春季罕见高温,局部强对流;夏季台风暴雨,部分内涝;秋季较严重干旱。

全市重度春分寒;崇仁县遭受强对流袭击,损失严重;高温高湿造成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大面积发生;农作物遭受较严重秋旱危害。?年平均气温16.9度(资溪)~18.88度(广昌),偏高0.3~0.8度,极端更低气温为资溪零下 7.5度,极端更高气温为金溪39.6度;年降水总量1421毫米(南丰)~1630毫米(黎川),偏少0.7~ 1.7成;年日照时数1463小时(资溪)~2119小时(金溪),偏多99~439小时。

话说抚州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辖10县1区,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市***所在地临川区人口近100万。

抚州“襟领 *** ,控带闽粤”,东邻福建,南接赣州市达广东,西近京九铁路,北临鄱阳湖,离省会南昌仅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鹰厦、浙赣、向乐铁路,320、316、206三条国道、昌厦一级公路、以及京福、沪瑞高速公路在抚州交汇通过。

向莆铁路、抚吉、济广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中。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抚州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抚州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 *** 商品粮基地。抚州农业特色产品众多,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分别为 *** 命名的中国蜜桔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麻鸡之乡、中国西瓜之乡。

抚州森林覆盖率61%,是江西的主要木竹产区。抚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有40多种, *** 矿储量为 *** 之一。

抚州山奇水秀,是有待开发的江南旅游胜地,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多处。抚州自古就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经 *** 岁月孕育生成的“临川文化”,是江西历史上两大支柱文化之一。

王安石、曾巩、汤显祖、陆象山、晏殊、晏几道等名儒巨公,是抚州历史上辈出的贤才。新中国成立后,抚州秉承光大“临川文化”崇文好学的优良传统,成为教书育人的一块沃土,基础教育水平长期居于江西省前列,其中少年大 *** 当中有19%当属抚州。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自然特征]抚州东南西三面环山,武夷山脉逶迤东南,雩山山脉绵延西南,地势南高北低,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地、谷地广布,河川平原开阔,土地连片集中,抚河水系网及全境。

境内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9.52%;海拔100~500米,相对高度50~300米的丘陵面积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2.75%;海拔小于100米的岗地、平原3336.0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73%。抚州区域河流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

水系完整,河道密布,溪流不断,水流量大,含沙量少,水能资源丰富。全市河流分抚河、信江、赣江三支水系,有大小河流470条。

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干流总长350公里,流经境内广昌、南丰、南城、金溪、临川5县区,抚河水系在抚州市集水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6%,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5.9亿立方米。信江支流泸阳河、白塔河分布于资溪、金溪、东乡3县。

赣江支流乌江水系网及乐安,梅江水系网及广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各7.5%和0.24%。由于大小河流切割,长年冲积,逐渐形成峡谷沃土,赣抚平原即由此形成。

市境属中 *** 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寒冬日出则暖,盛夏雨过便凉。

1月份平均气温5℃,7月份平均气温29℃。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雨量1735毫米,无霜期平均在27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780小时,很适宜农作物生长。

二、诗人姜夔简介

1、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 *** 、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 *** 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jiāng kuí 1154—1208),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汉族,饶州鄱阳(今姜夔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 *** 。早有文名,颇受杨 *** 、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

2、 *** 作《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 *** 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 *** 的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 ,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 *** 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卒年据《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姜夔词作白石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而总是语焉不详。半个世纪前,夏承焘先生细细寻绎勾沉,终于使这段情缘较为完整地浮出水面。

3、大致的情况是,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姜白石诗中提及此一情事的,只有《送范伯讷往合肥》绝句三首,而他的词中,据夏承焘先生的研究,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其费解,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可事实上,白石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差堪比拟。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姜夔词作夔父名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汉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籍。鄱阳是赣东北的门户,扼水陆交通的要冲,物产富饶,商贾云集。宋室姜夔半身像南迁后,人口激增,钜子显达,来往此间,更日见其繁荣。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

4、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 *** 、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烂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有因词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 *** ,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 *** ,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白石道人歌曲》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扬州慢》、《 *** 影》、《凄凉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三首是填词配曲的,内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

5、这十七首,每首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与今流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斜行注节,扣于字旁。这些有谱的词调是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对南宋后期词坛创新和词式上的格律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白石创制的词调《扬州慢》,是他成熟时期的 *** 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岁,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 *** 、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用警辟对 *** 词藻度成此曲,传为佳作。光宗绍熙二年(1191),他在名诗人杨 *** 家,得聆一琵琶艺弹奏久已失传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调,他虚心学习了该曲的品弦法,填词编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后到合肥,目睹边城一片离索姜夔简介,感怀古英雄之伟烈,创作了寓意深远的犯曲(中有转调变化之曲)《凄凉犯》。同年,范成大已告老还乡,姜夔应范的邀请,往访范于吴县(今苏州)的范村。他赏梅游览后,创制了《暗香》、《疏影》两曲献给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红“肄习之”。音节清婉美妙,范赞赏不已,后来就将小红赠给了姜夔。夔诗《过垂虹》云:“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

6、”即咏此事。姜夔在吴兴寄居时间较长,后期还写了《鬲溪梅令》和拟古乐调的《角招》、《徵招》等歌曲。这些拟古乐调对我国古乐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白石歌曲的《词引》中,可知姜夔曾对《楚辞》的“九歌”皆注律吕,琴曲亦注指法,这说明他除对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弹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参考浙江民间风俗歌曲,创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风格,写下了 *** 体《古怨》琴歌,抒发他对山河破碎、身世凄凉、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叹。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华,不断地交游和研究,卓然成家,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庆元三年(1197),姜夔将多年来对音乐的研究和意见写出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呈献给朝廷,用以议正乐典。他十分注重琴学,在《七弦琴图说》中阐述了南宋时代的古琴宫调,提出了分琴为三准(自一徽至四徽为上准,四徽至七徽为中准,七徽至龙龈为下准),三准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转弦合调图,总述了取琴“应声”之法等。这些撰著对我们研究中古音乐和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是有很高价值的。两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饶歌十二章》,再次希望获得朝廷采纳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这些乐议和乐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诏以夔所进乐议、乐章付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音乐之官)”。

7、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姜夔简介,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嘉定元年(1208)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姜白石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对他的词调音乐,我 *** 族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书,论证泽注极详,可资参考。词风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姜夔词作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8、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 *** 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清·朱彝尊《词综》序: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基之后,得其门者寡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 *** ,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9、二月三月,千里 *** ,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南宋 *** 词派的清空 *** 雅来源于姜夔。而姜夔的清空、 *** 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 *** 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 *** 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 *** 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 *** 雅词风的。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 *** ,另一种以姜夔为 ***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但在具体的 *** 上还有显著的差异。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李清照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这种不够 *** 的词风在南宋初中期成为词坛的主流。其时词品迅速的提高,而词却朝着非 *** 化的方向越走越远。

10、直到姜夔登上词坛,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姜夔以有意的心态从事词的创作,认真探讨词的各种法度。姜夔论词的资料不多,涉及到词的字面、句法和章法,还有超越这些具体法度的活法。此后,吴文英、沈义父又提出了一种质实的词法,即选曲填词、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法度。质实与清空都是一种化用才学的法度,程度上有高低之分,但没有根本 *** 的对立。张炎就是以沈义父的质实为基础构建清空的。他把这种浅易平实的词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极要用工,旬锻月炼中,看到了法度背后的自然而然;从不蹈袭前人语意中,发现了清空中的意趣;从簸弄风月、陶写 *** 中,悟出了风月之外的 *** 雅。后来陆辅之《词旨》传张炎词法,说《词源》指迷之要,尽在清空。而这种清空词法包括***词的典丽、白石词的 *** 雅、梦窗词的字面和梅溪词的句法,类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从词法的取去上融通了 *** 词派内部的两种创作风格。宋词以“ *** 雅”为审美理想,这是由词体的特质决定的。词原名曲子词,所谓的曲子就是从西域各国传入的燕乐。这种胡夷里巷的俗乐,以其娱人娱己,导欲助 *** 的独特魅力流行极广。但是燕乐并不是专为词体而专设的,它也不需要借助词体而流传。隋唐时代的曲子和词之间多有龃龉,有些词就是当时的歌诗,如李益、李贺的歌诗,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甚或天下以为歌词;而绝大部分词是各行各业的人歌唱他们的生活,敦煌曲子词内容庞杂,题材丰富,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宏开境域,凡百涵容,无所不至。

11、”(任二北《敦煌曲子初探》)这些所谓的“词”,只不过借用曲子的调便于记诵而已。《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雅词选集,它无疑具有规范词体的作用。《花间集》所选体裁多为小令;内容以言情为主,其他题材也是从言情派生出来的。这些“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和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律”(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诗客曲子词,不仅适合于歌唱,还具有主题专一情感丰富、言情小词归诸雅正的特点。遗憾的是入宋以后,纵欲享乐,不思进取之风大炽。荡子思妇变成了狎客 *** 女子,狂嫖豪赌取代了春闺秋怨。柳永的闺门***、羁旅狎妓之词风靡天下,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些文人士大夫词也和民间俗词一样的品位低下。究其缘由,主要是由词乐***所致。柳永以后的词人,往往舍词乐而论词。苏轼引诗而济词,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充实了词的情感内容,指出宋词诗化的道路。这种以诗为词之风到南宋辛弃疾时达到***。辛弃疾词器大声宏,借助诗歌的手法达到了情感的 *** 雅。姜夔恪守法度,用言情咏物、节序风物等近俗的题材,通过比兴寄托、咏物吟志等常用的抒情方式,也达到了词意的 *** 雅。根据张炎《词源》对清空、 *** 雅的描述,姜夔的清空出自苏轼, *** 雅脱胎于辛弃疾。和苏辛不同的是姜夔把词的创作纳入一定的法度。

12、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 *** 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宋人以才学为词,抒发的情感比较空泛。沦落 *** ,远离***,使 *** 词人抒发的情感多是一种清雅的意趣。姜夔词的情感是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意趣,由于它无所定指,以致《暗香》、《疏影》的主题千余年来尚无定论。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等风尘小吏的词作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感受,但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并具有结体为虚的特点。张炎、王沂孙等人抒发的是宋社既屋的 *** 之痛、遗民故老的黍离之悲,这种情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之上。散处 *** ,与社会现实比较隔膜,促成了空灵情感与 *** 雅人品的结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张炎认为宋代词学的创作风格是趋向“清空”的,而审美理想是趋向“ *** 雅”的。到了姜夔的笔下,才把它们绾结起来。姜夔恪守 *** ,一切从法度出发,这使清空和 *** 雅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饶州才子之乡简介?中国三大才子之乡-第1张图片-

13、姜夔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雅化,南宋中后期词人极工极变,皆不出姜夔的划域,并且各具姜夔的某种风格特征。后来这些相近的风格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词学流派。这就是以姜夔为典范的南宋 *** 词派。而 *** 词派的三部词法,两部词选,还有频繁的词社聚会,都是在实践和传递姜夔的清空 *** 雅词法。像这样同时具备词人、词作、词选、词论、词社等五种因素比较典型的词学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三、王十朋的简介

1、王十朋别称:王忠文。字号:字龟龄号梅溪。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宋人(汉族)。出生地:温州乐清四都左原梅溪村。出生时间:1112年11月9日。去世时间:1171年8月6日。主要作品:《二郎神》《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等。主要成就:屡议朝政,力主恢复,历官有绩。

2、关于王十朋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3、《红梅》、《夜雨述怀》、《桃川》、《咏柳》、《二郎神》、《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瑞香)》、《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点绛唇(寒香水仙)》、《点绛唇》、《点绛唇(艳香茉莉)》、《点绛唇》、《点绛唇》。

4、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 *** 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5、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 *** *** ,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 *** ,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_,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 *** 、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6、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 *** 除弊,颇有政绩。在文学上,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进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 *** 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气,在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

7、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8、王十朋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丙子(初三)日(8月6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60岁,谥忠文。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为纪念。

9、王十朋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 *** 当朝宰相史浩及其 *** 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兴元年辞官故里,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自己却是如此贫寒。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 *** 、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内容广泛。他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之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传世。

10、王十朋从小非常聪明,又十分用功。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字。名声早已传遍了全县。县城里有一条小巷,巷里住着个钱百享的官儿。他肚皮里没有几点墨水,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装门面,提高自己的身价。也曾好几次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可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念念不忘相请王十朋。有一次,他听一个走差讲,王十朋很尊敬书院里教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节,王十朋总是陪着他。这个走差 *** 点子多,当即替钱百享出了个主意:“老爷,你择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请老先生和王十朋同来喝酒。只要老先生肯赏光,王十朋就不会不来。他只要一上门,老爷就可以拦他题诗了。”钱百享听了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这一天,钱百享派人送去请帖,又特备了一桌好酒菜,就等老先生和王十朋前来作客了。时间不长,就把老先生请来了,王十朋果真随同前来。一到钱家门口,王十朋就想自个回家,却被钱百享早就安排的拦住了。这样,王十朋就没法脱身,只得硬着头皮走进钱家,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吃了一会儿,王十朋扶着老先生站起来表示感谢。刚要离席,就让钱百享的家丁拦住了,钱百享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恭恭敬敬地说:“老夫别无他求,只希望才子给我题一首诗,留作纪念。”王十朋见蚂蝗叮牢鹭鸶脚,没办法,只好接过纸笔说:“我这个穷书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不晓得老爷出什么题目?”

11、“这题目嘛,就叫‘钱百享升’如何?想讨个彩,请把这四个小字分别嵌在每句的开头。”

12、王十朋听了,皱了皱眉头,提笔一挥,写了一首打油诗:

13、老先生边看边称赞:“好诗!好诗!”钱百享看了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14、因为王十朋在这里被拦后才写的诗,所以人们便把这条无名的小巷,称之为“拦诗巷”。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饶州才子之乡简介和中国三大才子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才子 中国 三大 简介 饶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