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村建筑之乡,江苏建筑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很多朋友对于辛村建筑之乡和江苏建筑之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传奇的辛村 不凡的古村
  2. 辛村的目录
  3. 太子寺山西省静乐县辛村乡太子寺

一、传奇的辛村 不凡的古村

2021年深秋的一个上午,我和朋友焦子生先生(中国画重彩写意开创者,著名画家、书法家、雕刻家)驱车出城南行,沿着公路国道通(通辽)武(武汉)线,这条公路原来是省道叫安新线(安国市至新河县),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两旁是一望无垠、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和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行驶约十几公里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温馨、宁静、和谐的村庄——辛村,村支书关舒强迎接了我们。辛村,说实话听名字就是一般的小村,很不起眼,更无奇特之处,但您若了解辛村的深厚历史底蕴后,您定会另眼相看,敬佩之情油然而升。下面我们就听一听平凡古村的不平凡和辛村的传奇。

关舒强 *** 告诉我们,辛村历史悠久,有1300多人,姓尚的是大姓,还有姓关、武、刘等,属于辛集市马庄乡,2020年荣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从汉唐时就有居民生活于此,繁衍生息至今。因村中有九眼甜水井所以古称九眼井村,清时改为新村,后叫辛村。小村自古民风纯朴,人文荟萃,耕读传家,家庭和睦。至明代辛村已远近闻名,因村中在京为官和经商的人众多,素有“小北京”之美称。

传说当年明朝朱棣从南京 *** 北方时,首先看中了九眼井村,见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村中九眼井呈八卦之势,是非常难得的 *** 。但夏天这里比较炎热,所以就往北行走到了天津卫。天津卫东靠大海,北有山脉,也是块 *** ,但天津卫距离大海太近,不好防守,所以最终选中了各方面更为优秀的北京为都城。这就是至今辛村流传的“一京二卫三辛村(九眼井村)”的传说。

村中古迹遍布,村中心原来有古井九眼,中间一眼,四周八眼,按八卦的坎、震、艮、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排列,隐隐中透出一种庄重和神秘。水质清冽甘甜,一直使用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辛村人,现遗迹仍存。

全村原来最雄伟、最壮观、最重要的建筑是建于明代的尚氏祠堂和戏楼。祠堂也称家庙。它是供奉祖先、传递亲情、延续门风、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而戏楼(戏台)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无(戏)台不祠”的说法。家庙正殿三间,东西配房若干。庙堂正中最上端供奉的是清光绪皇帝命令修建“八世 *** ”牌坊的圣旨,下面是曾湘乡相国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中国晚清时期 *** 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手书的“仁让垂型”木匾,再下面是尚氏先人的画像,两边的方格子内是尚氏先人的牌位。家庙和戏楼为一体式建筑,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都在戏楼唱戏,十乡八里都来看戏,天天如过庙会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戏楼南面还有石碑一对分立左右,上面记载着尚氏先人及村子的介绍,现如今只看到了一个石碑座,据说石碑就埋在原位置的不远处。家庙原址现为辛村村委会。

辛村老北门外还有明末清初建的玉清观一座,正殿三间,有东西配殿。大殿内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右配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勾陈上宫 *** 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来改建成了学堂,现在是辛村小学。

尚氏家庙南、九眼井北耸立着一个高大雄伟、雕花精美的石牌坊一座。石牌坊是为表彰尚氏族人尚钦周八世 *** 而建。清光绪七年皇上下旨在尚氏家庙前建造一座石牌坊,光绪八年开始建造,历时3年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建成,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1966年邢台大 *** 损坏了牌坊的上部分,现在大部分基本保存较好,现为辛集市唯一保留至今的清代石牌坊。

石牌坊坐北朝南而立,为四柱三门式。该牌坊为三层叠檐挑角式石雕建筑,梁坊柱间榫卯连接,顶有脊,龙首吻饰。牌坊雕有龙形花纹和走兽图案,浮雕花卉等。高约6米,宽约4米,四根立柱前后共有四对石狮子,中间的两对高大威武,两侧的两对较小。牌坊正中最上端顶部小匾额,内竖刻“圣旨”二字。南面正中下边为一横匾,刻“八世 *** ”四字。再下面一长行竖刻字:“皇清敕授修职佐郎候选、儒学训导、附贡生尚钦周人口百余 *** 八世。遵例题请建坊以彰义行,光前人而风后世。光绪七年岁次辛已,礼部谨题奉旨依议钦此,八年春,知束鹿县事于蘅霖钦遵命建坊,十一年三月吉日立”。中间两边立柱上的对联是翰林院修撰陆润庠【陆润庠(1841 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状元,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稍重。】撰赠的“人瑞萃 *** 八世宗支诒燕翼,天褒邀异数千秋坊表焕龙章”。东侧门上方刻“彰善”,西侧门上方刻“扬仁”,外侧两边立柱上的对联是监察御史贺尔昌撰赠的“旌其门闾增瑞彩,表厥宅里树风声”。

石牌坊北面正中最上端顶部小匾额,内竖刻“圣旨”二字。北面正中下边是“一门雍穆”四个大家,再下面是“皇清敕授,武德佐骑尉候选,武痒生尚钦张与从堂弟尚钦周,七世 *** ,和睦无间洵为孝弟之门,宜沐旌扬之典,光绪四年岁次戊寅仲秋六日,知束鹿县事马瑞辰于孟冬,蒙直隶总督中堂李恭疏具题请旨”。中间两边立柱上的对联是翰林院编修吴树梅撰赠的“冀北垂典型雍和济美宗枝茂,畿南树坊表忍让扬庥奕叶芳”。西侧门上方刻“国恩”,东侧门上方刻“家庆”,外侧两边立柱上的对联是郏县知县金正春撰赠的“名留国史恩无既,善积家庭庆有余”。

圣旨、牌坊、木匾为什么会在辛村呢?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辛村建筑之乡,江苏建筑之乡-第1张图片-

清代初期,尚朝阳,太 *** ,无子,胞兄尚朝椿有二儿子,长子尚论次子尚友,朝阳遂以朝椿之次子尚友为子,兄弟各自分家过日子。朝椿是秀才,自朝椿没后,尚论家道式微,生活艰难。朝阳专务农事,日子越过越富裕。于是尚友对 *** 朝阳说,愿与兄尚论合家过。朝阳曰:“吾久有此心,不料尔之先获也。”遂许之。尚论坚决推让不合家,弗得辞,最后两家又合了起来。从此友与论敬爱相依,皓首无异言。至咸丰末年,尚家合家已历八世,主事者是附贡生尚钦周(字希濂,孝友,善治家,智量绝人,待人接物慨慷大方,懂得以柔胜刚之道,知明处当巨细无遗,年七十六卒。清同治年间束鹿知县宋陈寿专门著《尚氏八世 *** 记》记载其事迹。)先是家世中落,钦周恢复前业。内外百余人,毫无间言,春风和气蔼如也。同治元年(1862年),土寇、流贼、土匪相继侵袭束鹿县,其间血流殷地,骨暴黄沙。城南一路,马迹殆遍。钦周豫将眷属移居县城内,又遣仆马接救邻里老幼入城。艰饮食者,咸周恤焉。四月贼退,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董事人尚钦周聚里人议曰:“贼往来无定,避难在外非良策,吾欲筑寨护村。一切费用,皆予任之,诸君助力已耳。”众人说“善。”虽然寨墙的建筑费用很高,由于富者出财,贫者出力,筑土成垒,掘沟成濠。未逾月而工竣,寨墙有的地方是青砖砌墙,有的是用土夯实筑成的,有的是两种 *** 相结合。寨墙周长六百丈(清朝一丈等于3.2米),寨墙高一丈二尺,底宽二丈五尺,顶宽一丈,女儿墙高五尺,厚二尺五寸,护寨沟深二丈,宽二丈。南北二座寨门。同治七年(1868年)春,流贼又自县西南直趋滹沱,附近数十村入寨避难。钦周设法防御,无栖止者居之,无钱粟者给之,不能举火者,又施粥食之,而绝无德色。同治七年夏寨墙外复开重沟一道,宽深均二丈。通过建立寨墙和加强防卫,保障了一方的平安。

直隶总督曾文正公国藩延访乡贤,闻听尚钦周义行之事及已历八世合爨(cuan)过日子,内外家口百余人祥和敦睦,特邀尚钦周在保定礼贤馆居住,询问时事,并手书“仁让垂型”四个大字以优异之,欲留直隶署聘为总督顾问,钦周以家事纷繁为由推辞回乡。后来,直隶总督李鸿章将尚钦周的义行上奏光绪皇帝,天子听后很高兴,并表扬了尚钦周,以一门雍穆闻于朝,准许建牌坊以彰义行。

听完关舒强 *** 讲的辛村传奇故事,我们漫步行走在古村里,鸡犬相闻,土鸡时而扑扇着翅膀相互追逐,时而自顾自觅食;村中的狗摇晃着尾巴,友善地望着我们;野鸭伸长了脖子叫,似乎在比赛谁的声音更响亮,间或拍打下翅膀,又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好一派其乐融融的乡村风情画!古村辛村之行获义匪浅,平凡中见和谐,平凡中见美德,平凡中见真情,平凡中见伟大。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余阅县志,载辛村尚论、尚友兄弟二人让产合爨(cuan)事,心窃慕之。询其子孙何状,佥云:“其家自国初 *** 以来,已历八世,上下数百人,毫无间言,门迎春满融融如也。”曾湘乡相国曾以“仁让垂型”四字旌之,愈欣羡而不已。以为和气致祥,敦睦可风,固近时所罕见者,彼独何为而能致此?夫一家之所以不能久合者,以不和耳。和则合,悖则离,情也。而其所以不和者,以不让耳。让则和,争则悖,尤情也。然其间视主家政者之公与私为断,主之者秉公则相让而和,而众可合;主之者徇私则相争而悖,而众必离。然则尚氏其能秉公而不徇私乎?不然彼独何为而能致此?

他日,尚氏钦周、钦张昆仲因公至室,余籍徇其家政,且问其所以致此之由。即应曰:“无他术也,率由旧章,均于划一而已。吾家自先世遗田数百亩,择众中之长而贤者司其出纳,以其赢余扩而充之。计一岁之食用沛然有余而无穷,于是立祭祀之田若干亩,凡宗祠之享尊,祖墓之拜扫,皆出焉,无丰减之杀也,而祭礼一矣;立婚嫁之田若干亩,凡男及时而娶,女及时而嫁,皆出焉,无多寡之数也,而婚礼一矣;立丧葬之田若干亩,凡衣衾棺椁之用,邱陇坟茔之费,皆出焉,无厚薄之等也,而丧礼一矣;而又设有义学之田,分为二等,自七岁以上者蒙师训之,十五以上者经师训之,三年后视其材可读则读,否则令其迁业焉,不任其游惰也;又设有恤寡之田,分二等,二十以内者加倍与之,三十以内者减半与之,三年后视其志愿守则守,否则听其他适焉,不加以勉强也。一家之中,士农 *** 各守职业,力所入者皆归众而毋敢自藏。一日之中,老幼妇女各勤绩纺,力所入者,亦归众而毋或私蓄。毋许置妾,五十余无子者继之,恐开宠间之衅也;毋许买爵,读书出仕者贵之,恐启浮靡之渐也。此先代之成规,大略如此。至家庭琐事,亦有一成不易者。食则蔬菜,朔望一贰荤焉。侍长者食毕,然后分班举箸也。衣则粗布,庆贺一帛焉。俟长者礼毕,然后序次登堂也。宾客视新旧有一定之款洽焉。戚族视亲疏有一定之周恤焉。间有奢侈无度者,众相与嫉之,则惴惴然有畏心;间有颓惰自废者,众相与笑之,则赧赧然有愧心。束闺门必肃,毋许有喧哗嘻嗃之声;督子弟必严,毋许有游览放旷之习。此皆先世所留贻者,百余年来循而行之,毋或越也。岁月既久,群相安焉,如是而已。”

余闻之,矍然起曰:“此圣人所谓富而好礼者也,乃竟于今见之乎?盖有礼则秩然不紊,秩然不紊则家政严;有礼则蔼然可亲,蔼然可亲则家道睦。又安有所谓不让不和者哉?遵斯道也,虽至十世百世可也。子其守是勿坠,张公艺九世 *** 不得专美于前矣。”

二、辛村的目录

1山西太原北格镇辛村 2北格镇辛村悠悠历史 3辛村村容庙貌颇雅观 4明清时的辛村 5内外八景不虚传 6民艺民传喜心田 7振兴家乡待后贤。辛村是一个古老的明、清时原太原县的之一大村。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柳盗跖宅,在辛村,今人呼为柳家窝。跖,春秋时大盗,年九十而死”。辛村旧址在村西南寺地。旧址处有一寺庙名植福寺。据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载:“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辛村原名已无可考,但它最晚建于唐代确有记载。五百年前因常遭潇河洪水冲刷淹塌,迁至今地,取名新村,因念重建家园之辛劳,改称辛村。辛村曾在明嘉靖十九年修筑堡寨一座,高一丈八尺,周一百六十丈。已毁。辛村现遗存的古迹较多。有四座古建寺庙,即植福寺、紫云观、东观音堂、关帝庙和魁星楼、一个砚池。植福寺,村中有个传说,明万历二十四年,里人耕地,每到地头,就听到“我要出去”的呼喊声,但四顾无人,惊惧不答,一大胆者在反复呼喊声中说了句“你要出来就出来吧”,说毕忽突地从地里跳出一尊石佛。村民牵出九头牛拉石佛回村。还没拉到预定建庙供奉之地,九头牛都拉不动了,于是就地建起植福寺,供祀石佛。辛村尚存一座大庭院,虽正庭已拆,但尚存的二门楼、砖雕影壁和二门楼木雕与两侧的砖雕非常精致,影壁砖雕匾额为傅山先生书“双肯居”。院内东、西庭墀头砖雕麒麟活灵活现。

辛村由唐代起至明清,古建筑逐渐增多,寺、观、庵、庙、楼、阁、祠、堡俱全。由唐建佛寺至“植福寺”,由元建“紫云观”至“观音海会”,还有明洪武时建的“龙天庙”明末之“魁星楼”及清代建的两座“关帝庙”、“白衣庵”、“紫竹林”“三圣庙”“真武庙”“文昌阁”(下层奉财神)“玉皇阁”(下层奉五道神)及遍布村内各街的几十个五道小庙。另有“张氏祠堂”、“何家堡”等。但其中多数建筑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而解放后人为的拆除, *** 了文物古迹,实感可惜。现只能将现存的,又经新世纪重新修整、复建的,最主要的简介如下:(1)植福寺“过殿”:完整的“植福寺”为南向二进四合院建筑。其规模宏大、美观,临近无二,于1982年拆毁后,现仅留过殿五间,进深三间,高7.5米,面积165平米。悬山顶琉璃脊,七檩五架椽,前有廊,无斗拱,手法朴实无华。后部勾连园山式、小式单檐,歇山顶抱刹一间,前后转通,可达后院。殿前长老松一棵。将60年代和84年又两次入土,埋了将近40年才保存下来的石佛供于殿内,代为大雄宝殿,属县区级文物。(2)观音海会:原为“紫云观”,清乾隆14年5月重建为观音堂。北向与魁楼遥对,是二进三合院建筑,占地612平米,前院有悬山顶山门三间,前后有廊,单昂三踩斗拱,门额书“观音海会”。十字脊钟鼓楼分左右。厢房东西各三间,中心有月门。后院有配殿东西各三大间。歇山顶,六檩单翘斗拱,前有廊,三板门,直棂窗,面积88平米,高约6.5米。新请五尊铜佛像供于殿内。(3)魁星楼:位于中心,楼阁南向,属二层建筑。下有1.7米高的砖石台基,并带券口供五道神。后部设石磴上阁。基座上部周有石雕栏杆,中有殿阁,前有歇山顶式宝刹。出一昂三踩斗拱,周有廊,内奉文昌帝君,上有四柱承十字歇山项建筑四明楼。木阶上楼,内供魁星,总高7.5米,属县区级文物。

辛村内外八景是过去的当地文人,按村之实有事物纺撰的。可惜原每景字数四、五言不等。经后人在无碍原意的前提下,简化求精,统一为四言,流传至今。为使后辈不忘,而简述如下:内八景:(1)植福古寺:现留过殿。在2000年修缮、彩绘,重塑佛像,石佛居中。(2)石佛显灵:指里人耕田时,听到地下反复有“我要出去”的呼声,获石佛于土中之传说。(3)神钟音堰:洪武年间铸的龙天庙钟,后移植福寺。同榆次上营村庙钟是姐妹钟,此敲彼应。音动听,能远播,20里外的筑堰人可听到钟声。58年毁于炼铁。(4)老桧 *** :过殿前桧树,木有香味,至今独枝尚绿。寿可达 *** 以上。(5)乐台龙卷:寺前的戏台,前梁木刻二龙戏珠,龙呈卷曲之势。同榆次永康 *** 庙戏台为师徒戏台,徒超师艺,造型独特。60年代毁于失火。(6)玲珑魁阁:面积不大,连台基三截各异,小巧玲珑。2000年复建,塑像。(7)砚池无草:魁楼东侧的砚圪垛为魁星的砚水体。浇完地,灌河水多年不长一草。2001已石砌周边,边外栽花植树。(8)古高碓臼:50年代填了河壑,据说在郜村旧 *** 站下面。后改为“紫云宝观”,现为“观音海会”。两易其名。外八景:(1)潇水东进:潇河水通过白马渠分流南、东两渠。两渠之间形成裤儿岔的梯田。地名叫风水渠。(4)真武木刻:真武庙多尊木刻神像,雕工精湛,文管部门50年代,运往晋祠,后又听说转往天龙山。(5)咸庄盐池:村北盐坊上民居背后,是出土盐原料的盐池,后改为鱼场、蓄水池。(6)三甲井的水更好喝,在村东北半里处。(7)南屏王庄:村南里许,被潇水冲淹而失去的王家庄,有座南向庙(庙名失考)为辛村的南大门。(8)北障盐坊:村南里许至今仍存的盐坊上也有座东向的关帝庙,是辛村的北门户。以上内景中除(1)只留过殿外(2)、(4)、(6)、(8)还存在;外景中除(4)转移不在村中外(3)、(5)、(8)仍存在。原有村北口的三圣庙,西口的关帝庙,东口的文昌阁(下为财神庙),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直至2002年才在各原地左右建起堵村口的大照壁。装潢一新,以壁代庙,奉原庙阁之神。使村容改观,得到群众称赞。

“培养人才凭学校,提高素质靠师资”。辛村过去确实可以,头辛村美名也名符其实。这说明村人历来重教育,有人才。人才与当地教育之发展密切相关。据前人传言,在封建时代辛村就有塾学,且不只一个。科举中,金榜题名者不断。清光绪27年(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太原县范围内办起四所蒙学学堂。附近七里的北格镇就有一所。北格成为县三区 *** 所在地后,于1919年成立“三高小”。辛村学子都大沾光。因为当时辛村只有原来几家私塾合并而成的村办“南学堂”。后又在村中心的楼院办起“女学堂”。再加之北社牛天章于1 *** 2年11月创立的“清心学校”,这些都是初小。上高小就去北格,也较方便。直到 *** 33年(1944)9月,辛村成立高小后,三高里大部分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马负图、牛乐道(地下 *** 员)、郝更生、程士俊、焦成林等来校任教。还办起了暗为 *** 培养干部的,由高小毕业生组成的实习班。引导众多 *** 走上 *** 救国的道路。解放战争期间,辛村一度处于小解放时期。学校有地下 *** 员张天栋(化名洛风)、王如璋等老师任教。对 ***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 *** 思想,为 *** 输送人才。1946年5月,闫锡山水漫平川强占了太三区,学校停办。三高和辛村的少部分师生上吕梁交城山参加了 *** 。1947年9月,闫 *** 在辛村设立中心 *** 小学。1948年太原县城解放。辛村学校复课后,是全县五完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展壮大。临近十几里的各村 *** 分别来辛村、北格上高小。为社会主义 *** 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到60年代,学校附设了农中。 *** 期间,停课一段, *** 无法升学。于1968年9月,学校率先戴了初中帽(七年制)。1977年9月又附设高中班一个(九年制)。这都是为不耽搁 *** 升学所为。在当时确实起过很大作用。直至初高中分别收归镇、区只学为止。2002年,辛村新建起四层教学大楼。教学设施不断改善。辛村的未来在上级 *** 政的领导与老校友张邦应等到的支持下,村干部要带领村民继续努力奋斗,尽力改变村里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尊师重教,不苦孩子。更望辛村校和在初、高中、大专读书深造的学子加倍努力,学有所成顺利升级,榜列前茅。步入社会后,为国家多做贡献。为家乡出谋献策,支援家乡建设。为振兴辛村,再铸辉煌。

三、太子寺山西省静乐县辛村乡太子寺

1、位于山西省静乐县辛村乡的太子寺,坐落在距县城北40里的黄华山腰,因阿育王太子在此修行涅槃而得名。始建于金元时期,后于明、清两代有所扩建,寺庙规模宏大,坐落在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间,背靠峭壁,面临万辉河。寺内建筑群包括佛神 *** 的殿堂、太子殿(水阁凉亭)、玉帝庙和铁佛寺,四部分构成,六进院落,三层大殿,以及独特的七星漫院和八大金刚松树等,各殿宇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2、历史上,这座庙宇曾是静乐大地上的繁华所在,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清顺治帝的微服避暑事迹。然而,不幸的是, *** 期间,一场意外的 *** ,古寺在青天霹雳下荡然无存。近年来,当地民众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通过庙会活动筹集资金,开始了复修工程。2006年庙会期间,一条巨蛇的出现,被人们视为“太子灵蛇”显灵,昭示着对这片宝地的依恋与期待。如今,太子寺景区的重建工作已初具规模,展示了其昔日的辉煌与灵 *** 。

3、黄华 *** 身也是一处风景名胜,山势起伏,松石相映,寺依山而建,显得尤为庄重。太子寺的建筑群独具特色,庙宇间的松林、石碑、碑文都见证了其丰富的文化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八的庙会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贾,人们期待着这座灵寺能带来福祉和清凉。静乐太子寺与天柱山并称为“静乐双雄”,凸显了其在本地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人文气息。

OK,关于辛村建筑之乡和江苏建筑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江苏 筑之乡 辛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