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枣之乡的由来?开州举子之乡的由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小枣之乡的由来这个问题,开州举子之乡的由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粽子的来历
  2. 无核小枣的“无核小枣之乡”
  3. 献县的由来

一、粽子的来历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2、【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3、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5、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6、【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7、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8、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 *** 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9、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10、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11、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12、【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13、《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14、《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15、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16、“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17、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18、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19、【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20、【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21、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 *** 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22、“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23、“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24、“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25、“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26、“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27、“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28、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29、【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更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另外,有慢 *** 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30、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31、更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32、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33、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34、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35、【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36、更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37、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二、无核小枣的“无核小枣之乡”

1、2009年12月国家经济林协会正式下发文件及匾牌,确定青县为中国唯一一家“无核小枣之乡”,无核丰这一品种也已被国家 *** 列为星火计划和示范项目进行推广。

2、2009年8月,青县着手筹划了“中国无核小枣之乡”的申报工作,经国家经济林协会、省 *** 果桑处对该县无核小枣产业的规模、产量、效益、发展历史、分布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

三、献县的由来

1、金天德中,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献陵清乾隆《河间府新志》在焉,故特名其州为献。”献王即汉武帝刘彻之兄刘德。献县以此为名。

2、秦初始置乐成邑,盖周代属冀州。西汉为乐成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属河间郡,为河间国治所,陌开皇 *** (598)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因“广”字与国君杨广名讳,广城改称乐寿。

3、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完颜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此为效汉献王刘德承谥号为县州名称之始。

4、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属京师河间府, *** 26年(1937)献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 *** 专区,建国后至1958年,献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6月划归天津专区,1959年划归天津市,1961年改属沧州专区,后属沧州地区。

5、1993年7月,属沧州市明代石桥单桥位于河北省献县城南6公里沱河旧道上,西距106国道1公里,沧石高速公路北侧。1982年被河北省定为省级保护文物2006年05月25日,单桥作为明代古建筑,被 *** 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枣之乡的由来?开州举子之乡的由来-第1张图片-

6、献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西部,东与沧县交界,西与武强县、饶阳县连境,南与泊头市为邻,北与河间县、肃宁县接壤,总面积1173平方千米。

7、献县属温带 *** ***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截至2022年4月,献县总人口66万人。截至2022年10月,献县下辖10个镇、8个乡。

8、周代,属冀州。1993年7月,属沧州市。307国道、石黄高速、保沧高速在境内纵横穿越。是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防洪大县。献县泛区俗称“献县四十八村”,是全国97个重点蓄滞洪区之一。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小枣之乡的由来和开州举子之乡的由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由来 枣之乡 子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