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贵州书法之乡历史简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河南的书法之乡在哪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贵州书法之乡历史简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谁能告诉我贵州的“书法艺术之乡”是哪里
1、贵州的“书法艺术之乡”——羊昌
2、羊昌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平坝县东南面,是典型的农业乡,乡 *** 所在地距平坝县城11公里,辖12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1147人,其中布依族人口7078人,苗族人口2669人。布依族人民酷爱书法,2002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书法艺术之乡”的称号。
二、介绍广州历史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 *** 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 *** 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 *** 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 *** 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 *** ,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 *** 望波罗”之说,有很多 *** 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 *** 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之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 *** 闽越。汉朝的 *** 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 *** 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 *** 停止了 *** 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 *** 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 *** 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 *** 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 *** ,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 *** 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 *** (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 *** 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 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 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 *** 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 *** 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之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 *** 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之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 *** 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 *** 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 *** 厚爵,而对于生 *** 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 *** 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 *** 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 *** 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 *** 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 *** 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 *** ”?
三、包俊宜人物简介
1、包俊宜,1955年11月生于贵阳,祖籍江苏太仓,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 *** 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 *** ***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 *** ,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 *** 。
2、先后出版有《凤翔千仞——包俊宜书法作品集》《包俊宜书赤壁赋》《包俊宜书法篆刻集》《对山集、包俊宜卷》《包俊宜书法》《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虚室生白·包俊宜书法集》《包俊宜书唐诗》等专集。
3、 *** 作品:《包俊宜书法篆刻集》、《散氏盘》、《虢季子》等
4、1981年获"全国大 *** 首届书法竞赛"一等奖。
5、2007中国现代书法名家包俊宜墨宝留赠家乡太仓档案馆。
6、2009年春,由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包俊宜书法》集问世,获得读者们的一致好评。书法家、诗人、作家戴明贤先生作序《无轨而有道——从包俊宜近作谈开去》。书中收录包俊宜先生2007年——2008年新作近百件。
7、2010年《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包俊宜》出版。
8、2011著名书法家包俊宜到 *** 县举办书法讲座。
9、2011包俊宜第三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举行甲骨学堂揭牌篆书名家提名展开幕。
10、2012省书法家协会 *** 包俊宜来沿河举办书法讲座..。
11、2015年12月8日,任中国书法家协第七届副 *** 。
12、朴茂苍厚奇峭博丽——包俊宜先生书法艺术浅评
13、包俊宜先生是贵州省书法家协会 *** ,也是我一直关注敬仰的书学前辈。多年前,我在贵州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就听说过包先生的大名,他高古雄强的篆书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我也了解到,包俊宜先生也毕业于贵州大学,是我们贵大的杰出校友。早年他受教于黔中宿儒陈恒安先生及贵州大学姜澄清教授,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获得全国大 *** 首届书法竞赛一等奖,为贵州书坛赢得了不可多得的荣誉。上世纪80年代初那场全国大 *** 书法竞赛可谓风会一时,获奖的书家很多已经声名显赫。在全国一等奖名单中,贵州独占两元,一位是包俊宜先生,一位是后来回到浙江的鲍贤伦先生。数十载风烟聚散,包、鲍二位先生的名字都已经在全国书坛叫的呱呱响,也分别做了贵州、浙江二省的书协 *** ,真可谓是一段艺坛佳话。
14、在包俊宜先生的书法艺术中,首先值得一说的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受法于陈恒安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曾经下过深入细致的功夫。在当代书法的各类展赛中,我们可以看到秀美一路的行草大兴,而古厚朴茂的甲骨金文则少有人问津。夫古质而今妍,时势之必然,然而以巧媚为能事,古法浇漓,则诚非书法之幸事。清人钱泳以篆书为 *** 血脉,其一点一画,皆有义理在。辟之读书,篆书之于书法的意义就是儒家之六经,不由此入手,恐难得传统之堂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包先生难得的一种清醒。而且包俊宜先生的篆书特别重视书写 *** ,重视线条的淬炼。他写《散氏盘》、《虢季子》,得心应手,笔墨古厚却不失灵动,在沉稳茂密的同时,时有奇趣。早年,包俊宜先生结合古文字学 *** 研究了金文书法,突破了时人学习篆书的局限,超越秦篆直攀商周金文,以苍茫高古为追求。他的篆书则开始广泛的涉猎楚简、帛书等民间书法,力图在其间寻找新的造型资源,书风在苍古之外又多了一份奇峭与博丽。我以为,现当代的书法探索,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把书法上升到一种自觉的纯粹的造型艺术来看待。在注重造型意识这个探索方面有两种趋向,一个是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中来获得一种造型的启示,再一个就是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里面寻找一种造型资源。包俊宜先生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上溯古文字的道路,这条路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并且需要有更多的艺术家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探索。包俊宜先生的探索是正在进行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包俊宜先生的这种探索没有放弃传统文人书 *** 大醇厚的品格,与同样取法楚简、帛书等民间资源的所谓“流行书风”还是有着巨大的分野,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5、篆书之外,包俊宜先生行草书也颇有个人特点,同时传统功力也非常深厚。我以为,包俊宜先生在艺术风格上最为突出的是融碑入帖,既具备碑版的雄厚,又有帖的灵动,点划飞动间,有种融金铸铁般的美感。当代书坛行草书的风格取向,多以秀美、妍巧为主。曾几何时,一种追求精致帖派书法开始流行于当代书坛,以为非此就不是传统,实则大谬!当我们看到那种华丽的书风和二王手札这种错落有致的形式被运用到泛滥成灾地步的时候,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对于当代书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心 *** 、没有 *** ,假古董式的所谓传统,必然导致的是传统精神的真正沦丧。可喜的是,在包俊宜先生的行草书中,我们没有看到当代书坛那种流行的忸怩作态,而是看到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至情至 *** 。他的行草书取法于帖学传统,却在其中灌注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近现代以来援碑入帖的艺术理路。试图在个 *** 与原创中,完成一个当代书家对于传统、对于时代的真正了悟。包俊宜先生的行草书书法取源于王羲之、米芾、黄山谷诸家笔法,继得王铎、黄道周等历代行草书大家之灵变多姿的精髓,并致力于以篆隶朴茂之笔力及气息入行草,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最终寻找出独特的个人面貌。他在长期的碑帖磨合研习中,点画愈加凝重沉厚,体势则日益雄强外张,显现出一种古拙而飞动的审美趣味。而用笔抑扬尽致、委曲得宜,颇有种游龙翻腾之美,极缤纷离披为能事。在一定程度上说,雄强与灵动在艺术上是一对矛盾,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最能体现他的才情与功力的地方,正在于他对矛盾的平衡能力。这种能力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长期日积月累的淬炼不可。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对于包俊宜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正可以作如是观。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