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梁祝之乡汝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梁祝之乡是浙江还是河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梁祝之乡汝南和梁祝之乡是浙江还是河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河南驻马店汝南有哪些乡镇
1、截至2019年,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有14个乡镇,其中包含12个镇和2个乡。
2、12个镇分别为:王岗镇、梁祝镇、和孝镇、老君庙镇、留盆镇、金铺镇、东官庄镇、常兴镇、罗店镇、韩庄镇、三桥镇、张楼镇;
3、2个乡分别为:南余店乡、板店乡。
4、汝南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临平舆县,北临上蔡县,南临正阳县,西临驿城区。介于东经114°21′—114°53′、北纬 33°00′—33°33′之间,总面积1475平方千米。
5、汝南地处淮北平原,有近两 *** 的历史。汉高祖置汝南郡,当时已是贯通中原地区南北的水陆码头。境内文化遗址有280多处,被中国 *** 批准为对外 *** 县,被河南省 *** 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6、西晋建兴五年(317年),上蔡县治所迁于此,称“悬瓠城”。
7、建安 *** (213年),曹 *** 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8、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汝南郡治迁至于此。
9、南北朝时,刘宋侨立司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仍为汝南郡治,另置汝阳县于郡城,改悬瓠城为溱州。
10、唐,“初置予州,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
11、宋置“淮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行宫。
12、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13、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汝宁府,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14、清仍为汝宁府。 *** 二年(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5、 *** 十三年(1 *** 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16、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17、1965年6月15日, *** 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属之。
18、参考资料来源:汝南县人民 *** —县情概要
二、梁祝传说发生地
据中 *** 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 *** 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2、汝南版本: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被中 *** 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虞版本: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 *** 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之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 *** 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4、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 *** 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宜兴的版本是南朝齐时期,化蝶传说根深蒂固,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
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 *** 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被列入诸城市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公布。
8、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讲的是金朝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
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 *** 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 *** 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 *** 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 *** 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 *** 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 *** 大胆追求真爱、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 *** 在某些方面的局限 *** ,为改善婚姻 *** 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 *** 世间的美好的顽固 *** 势力作斗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梁祝之乡是哪个县
1、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 ***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五省七地的“梁祝之乡”之争中国文联、中 *** 间艺术家协会前不久正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称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归于平静的梁祝文化源流之争,再度沸沸扬扬。空前热闹的“梁祝”之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遗存,全国多个地方都在倾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因此,关于梁祝源流之争,多年来一直未平息过。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报“梁祝”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源流之争愈演愈烈。 *** 补充“梁祝”属于全人类
2、从越剧《梁祝》的上演、 *** 的拍摄再到《梁祝》小提琴曲的创作演出,梁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品走向世界,上海的艺术家做出了贡献,但是上海从未争过什么“名分”。因此,各梁祝遗存地要以更高的姿态,以实际行动保护、弘扬这份遗产,而不是狭隘地争名分、争利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文物保护好,共同做好申遗的准备工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