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青海大麦之乡,以及大麦茶哪里的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唐代土域宏国家·现在青海省·请详细告知
吐谷浑曹家堡机场一下飞机就有关于它的介绍。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 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切吉)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此城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 *** 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 *** 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 *** 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他们并不那么看重和需要 *** ,吐谷浑直到五世纪中叶才开始建城,“始邑伏罗川”;六世纪中叶,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但其习俗仍然是“虽有城廓而不居”,“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伏俟城一直是吐谷浑的王都所在地,前后至少有120年之久。
建于1400年前的这座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城略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基宽17米,高12米。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各有隆起的长50米、宽35米的3个互为联接的基址,几组建筑遗迹仍然隐约可见,南面的城墙上有一个缺口宽10米左右,应该就是城门。城内偏西处有一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的小方城,门在东边,南北及东墙略高于现在地面,两墙与城西墙重合。城外尚有用砾石筑成的外郭,长15米,高9米,台上有房屋遗迹。外郭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1400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 *** 的基本特点,又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 *** 。
伏俟城东连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河西走廊一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这样,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553年,由东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600头、人员240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1956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483年)时的银币,就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浑人选定伏俟城作为王都,与为了更好地控制这条交通孔道恐怕不无关系吧。
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 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切吉)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自鸟岛至伏俟城50公里。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原居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境内)。公元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从辽东西迁到今 *** 西部,继而又迁牧于今甘肃西南、青海东南部。它逐渐 *** 了当地的羌、氐各部,东晋初,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力。吐谷浑存在了350多年,通过青海道,吐谷浑一直和中原保持着联系。
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承袭为首领,并开始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本部族的名称、姓氏、国号,让子子孙孙牢记他的功劳,标志着吐谷浑 *** 初步建立。公元376年,叶延之孙视连继立为首领后,把 *** 中心从甘肃境内,迁移到青海的莫何川(今海西州乌兰县莫河一带)。这是吐谷浑在青海建立的之一个 *** 中心。
公元405年,树洛干继立为首领,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标志着吐谷浑王国正式建立。他在位时,经过一系列整顿,逐步兼并羌、氐各部,国势日渐强大。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此时,西秦对吐谷浑的崛起,深感不安,屡次袭击掠夺吐谷浑。公元417年,阿柴继立为吐谷浑王。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遣使与西秦求和,并接受西秦的“征西大将军”、“安州牧”、“白兰王”等封号。同时,又遣使与南朝刘宋通好,借以抗秦。阿柴开创的结好西秦与联宋抗秦的外交策略,使吐谷浑很快走上了兴盛道路。
公元452年,拾寅继承王位后,把 *** 中心从莫何川西迁到伏罗川(今海西州都兰县诺木洪一带)。这是吐谷浑在青海建立的第二个 *** 中心。他在位时,仿效汉族 *** *** 建制,修筑城池宫殿,大力发展畜 *** 和贸易,使吐谷浑进入空前强盛时期。
公元529年,慕容夸吕继承王位,称可汗,把 *** 中心又从伏罗川北迁到伏俟城(今青海湖西铁卜加古城)。这是吐谷浑在青海建立的第三个 *** 中心。并以此为都城,设置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等官职,夸吕自称“可汗”。此时,吐谷浑王国的 *** 范围,东起甘肃洮河流域,西至青海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方圆数千里,成为中国西部的强国。吐谷浑人 *** 要过着游牧生活,但已开始有了农业。出产大麦、粟、豆等。其“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等。“衣服略同于华夏”。(《北史·吐谷浑传》)到了隋初,吐谷浑曾袭击隋边境。
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历史上杰出的首领阿才。他不仅开疆拓土“兼并氐羌数千里,号为强国”,而且同时与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两方 *** 睦邻修好,求得 *** 的外部条件,使吐谷浑休养生息,得到生存和发展。在临终前,他还留下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故事中的箭,在青海省土族中被当作‘ *** 神箭’一直供奉着。这件事已带有浓厚的 *** 色彩,但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明,存在于土族和古老的吐谷浑民族之间的微妙的历史渊源关系。
581年,隋派军在青海打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而降”。在583年(开皇三年),隋再次击败吐谷浑。隋文帝年间,吐谷浑的使者沿着青海道,向南走到隋朝的首都长安,为吐谷浑世伏求婚,隋文帝答应了这门亲事。公元596年,隋朝的光化公主从长安往西,走上了两国联姻的道路。路很长,光化公主的心思没人知晓。史书上说,从那次和亲以后,吐谷浑每年都要到长安朝贡。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开拓疆土,清除吐谷浑对丝绸之路南道的威胁,于公元608年和609年,两次派兵大规模进攻吐谷浑。尤其是609年,隋炀帝亲自率兵出征, *** 吐谷浑。隋炀帝的大军到了鄯州,也就是今天青海省的乐都县。隋炀帝派裴矩经营西域,同时派杨雄、宇文述带兵打垮吐谷浑,在其地“设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大军压境,吐谷浑王付允(吕夸子)只带着几个随从逃了出去,其地全被隋占领。伏允率2000骑兵,寄居于 *** 项族(在今果洛)。隋炀帝收兵的时候,命令在青海湖的湖心岛上放马。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 *** 爆发,天下大乱,给了吐谷浑复兴的机会,逃亡到南边的吐谷浑王付允于公元617年又重新执掌大权。
这个时候,长安那边,唐朝已经开国。伏允可汗一再攻掠唐西部边境,还拘留唐朝使节不还,促使唐太宗决心彻底 *** 吐谷浑。公元635年,吐谷浑内乱,唐军分五路大军,合围吐谷浑,吐谷浑溃不成军,伏允兵败 *** 。同年,诺曷钵继立为汗。唐 *** 封他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太宗还将弘化公主下嫁给新立的土谷浑王。礼尚往来,吐谷浑 *** 赶着大批的牛马,沿着青海道长途跋涉到长安,叩谢皇恩。弘化公主带着极其丰厚的嫁妆,既风光又悲伤地踏上和亲之路。虽然他在位时,与唐联姻,关系和好,但是,经过唐军这次打击,国势已江河日下。
就在吐谷浑忙着迎娶弘化公主的时候, *** 的吐蕃开始向外扩张,进攻的矛头直指吐谷浑。从656年开始,吐蕃多次攻掠吐谷浑,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一举攻占吐谷浑全境,诺曷钵可汗 *** 逃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吐谷浑王国灭亡。
吐谷浑的王族和一些部落, *** 迁到河西走廊靠近祁连山南部、大通河流域的地方。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W *** ;804)时为止,他们还想依靠唐朝的力量复国,但唐和吐蕃的关系却越来越近,吐谷浑人的希望渐渐破灭。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青海省的气候特点
青海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兼具了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地貌,汇聚了 *** 季风 *** 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三种气候形态,这里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
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 *** *** ,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更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
更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 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 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更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 *** 尔地区。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因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面积72万平方公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是我国幅员面积更大的省;是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海拔更高的省;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更高的省。青海与甘肃、四川、 *** 、新疆毗邻,是联结 *** 、新疆与内地的纽带。省会为西宁市。
青海省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大麦、玉米、荞麦、燕麦、谷子、油菜、蚕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水产资源:共有60种。主要有青海 *** 鲤、花斑 *** 鲤、厚唇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黄河 *** 裂 *** 鱼、齐口裂腹鱼、哲罗鱼、长丝裂腹鱼、南方草、虹鳟鱼、鲢鱼、鲫鱼、鲂鱼等。
资料来源:青海省人民 *** 官网:地理和自然状况
三、大麦茶产地青海哪里
1、大麦茶产地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麦是地里主要盛产的农作物,而在青海地区,选用优质的青海大麦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炒制加工工艺即制成大麦茶,大麦茶茶汤呈黑褐色,清香纯正,日常饮用,不仅解渴生津,亦能补充水分。
2、大麦茶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是大麦茶最主要的功效,饮用大麦茶还能调节体内水分的新陈代谢。同时,大麦茶还是一种健康的粗粮。天热时,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大麦茶或者食用大麦来解暑。
3、大麦茶有止渴利尿、降暑解温、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预防内火旺盛、咽喉肿痛,牙痛等病症。
4、用温热的新鲜大麦茶来洗脸,也可以达到美白的效果。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