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铜铁之乡在哪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铁铜乡铜板州在哪个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铁铜乡基本简介
铁铜乡的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江心洲地带,周边邻近安庆市郊区、贵池、枞阳县城和桐城鲟鱼。依据百度地图数据和当地人民 *** 官网信息,铁铜乡下辖四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计约11400多人,总面积为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到1.1万亩。
作为枞阳县内农业人口众多的区域,铁铜乡是三大江心洲之一,传统上拥有约一万五千人口,土地面积广阔,享有“万亩田”的美誉。过去的农业以棉花、水稻和小麦为主,但现在主要种植棉花和油菜,水田的耕作活动逐渐减少。尽管在交通便利 *** 上不如官埠桥和横埠等地,但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枞阳县县城,且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铁铜乡的人均收入在县内相对稳定,不低。
近年来,铁铜乡人口外流现象明显,尤其是迁移到外地定居的人数持续上升。该乡的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拥有两条可载人汽车轮渡和一条专门载人的渡船,与安庆长江大桥、合九路、合铜黄高速和铁路的距离仅为20至30公里。此外,铁铜乡的道路 *** 发达,村村通有18.1公里的水泥路和17.8公里的砂石公路,便于居民出行。电力供应充足,2007年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办公助项目实施后,排灌设施更加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铁铜乡又称铁板洲,本来由铁板洲、铜板洲和玉板洲三大洲构成,今铜板洲和玉板洲基本消失。铁铜乡地处江心洲,洲内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每年蔬菜面积达7000亩以上。由于地处江心洲,无工业环境污染,重金属、 *** 、化肥、激素残留量小。
二、铁铜乡为什么还不拆
铁铜乡,旧乡名,现已撤销。原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位于枞阳县西南,距县城约1公里,由铁板洲、铜板洲、玉板洲构成的长江中下游泥沙冲击而成的江心洲,以境内铁板洲,铜板洲两洲首字得名,又称铁板洲,今玉板洲由于崩岸基本消失。东隔夹江与枞阳镇相邻,南隔长江与池州市贵池区相望,西隔夹江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毗邻,北隔夹江与桐城市鲟鱼镇相对。
全乡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圩埂长14.7公里,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2.5公里,庆丰村柘树墩为中国 *** 铁铜乡 *** 会和铁铜乡人民 *** 驻地。境内地势平坦,系泥沙淤集而成,成洲时间400余年,南面地势高,北面地势低,主要是旱地,占95%以上,土质属灰泥土或灰沙土,土层较厚,质地偏沙,耕作 *** 好,保肥保水能力差,属 *** 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棉花、蔬菜、油菜等其他作物。
三、铁铜乡历史变迁
1、铁铜乡,坐落在江心洲的特殊位置,曾长期面临双重自然灾害的挑战。长江洪水,即外涝,曾在1949年和1954年两度冲击这个铜铁构筑的防护区域。而历史悠久的江堤崩溃问题,更是让玉板洲和铜板洲的部分区域遭受吞并。随着三峡水电站的建成,洪水威胁得到了显著缓解,但江堤的稳固问题依然紧迫。
2、对于铁铜乡人民 *** 和当地居民来说,保护江堤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江堤的修复和加固本应由 *** 负责,尽管这并非大型工程,却关乎一万五千铁铜乡人民的生存。然而,从枞阳县到 *** *** ,似乎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个责任。他们无视铁铜乡人民的需求,即便在2001年进行长江江堤加固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时,也没有将资金分配给这座孤立的小岛,所有的投资都集中在了大圩江堤的建设上。
3、这样的资源分配令人感到深深的失望,甚至是绝望,铁铜乡的人民期待 *** 能给予他们应有的保护,确保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现实的冷漠和不公让这个期待变得遥不可及。希望未来能有改变,让铁铜乡的江堤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障。
4、铁铜乡又称铁板洲,本来由铁板洲、铜板洲和玉板洲三大洲构成,今铜板洲和玉板洲基本消失。铁铜乡地处江心洲,洲内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每年蔬菜面积达7000亩以上。由于地处江心洲,无工业环境污染,重金属、 *** 、化肥、激素残留量小。
四、铁铜乡的经济发展
由于地处江心洲,无工业环境污染,重金属、 *** 、化肥、激素残留量小。 19 *** 年以来,先后与安庆外贸冷冻厂(安庆安粮)、芜湖外贸、合肥鼎绿、安庆大方食品厂等出口加工企业签订了蔬菜订单,2007年度订单蔬菜面积达5500亩,主要品种有荷仁豆、青刀豆、胡萝卜、榨菜、甘蓝等14个品种,加工后的产品出口至日本、澳洲等国外市场,产品质量均符合国际质检要求。该乡一直作为这些外贸出口加工企业和周边农贸 *** 市场的蔬菜生产基地,是绿色蔬菜生产和深加工的理想之所。
铁铜乡是农业人口大县枞阳县区内三大江心洲之一,现有人口约一万五千人(传统数据),土地面积万余亩,有“万亩田”之说,水面面积约万亩。铁铜乡以前以种植棉花、水稻和小麦为主,现在以种植棉花和油菜为主,水田基本抛荒。铁铜乡,经济发展没有交通相对便利的官埠桥、横埠等地快,但由于有靠近枞阳县县城的地理优势(仅一江之隔)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在枞阳县境内并不是很低。迁移到外地定居人口较多,并呈上升趋势。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有二道汽车轮渡(可以载人)、一道专门载人轮渡,距安庆长江大桥、合九路、合铜黄高速和铁路仅20-30公里,有村村通水泥路18.1公里和砂石公路17.8公里。电力供应充足, 2007年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办公助项目的实施,排灌设施更加齐全、方便。
乡境内拥有安庆市级农业产业化营销型龙头企业——铁铜乡蔬菜专业技术协会和县级农业产业化营销型龙头企业——枞阳县绿洲农贸有限公司。境内拥有安庆市级农业产业化营销型龙头企业——铁铜乡蔬菜专业技术协会和县级农业产业化营销型龙头企业——枞阳县绿洲农贸有限公司。2006年度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江中绿洲”绿色豆类品牌通过中国 *** ***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注册和认证。同年蔬菜协会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单位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单位,2007年度农业生产总值3600万元,其中蔬菜协会营销额2560万元。 2008年,铁铜蔬菜基地被国家 *** 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称号。2014年,铁铜乡积极引进黄蜀葵加工项目,与安徽向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引导村民种植黄蜀葵,通过收购方式,促进村民增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五、铜陵市新桥铜(硫、铁、金、银)矿()
新桥铜(硫、铁、金、银)矿,位于铜陵市(县)东27公里。东北距芜湖市80公里,属铜陵县新桥乡。矿山属铜陵市管辖。矿区范围东自矶头山,西至黄毛岭,南起朱冲,北止下楼铺,面积为5.75平方公里。
矿区北西距芜铜铁路的顺安(镇)站5公里,顺安至“七○一”工厂( *** 修理厂)再至凤凰山铜矿的专营支线在矿区北边穿过,公路有铜陵—顺安—凤凰山油面路经矿区北部穿过。矿区距铜陵 *** 江航运横港码头38公里。
本矿床所在地质构造部位为舒家店背斜开始向西南倾没的西北翼和大成山背斜向东北倾没端的斜列交汇地带。断裂构造主要为纵向层间断裂和西北向的三条横断层,前者为成矿主要构造,是矿液活动和沉淀的良好空间;后者亦为成矿前断层,对矿液活动起阻挡作用。区内地层属下扬子地层区,从志留系到三叠系均有出露。火成岩为石英闪长岩,呈岩株状位于矿区中心部位,面积仅0.3平方公里,穿过所有地层。矿体围绕火成岩体周边分布,面积近4平方公里,矿体底板为高骊山组砂页岩,顶板主要为栖霞组或船山组的灰岩。矿体主要占据了黄龙组灰岩、部分船山组灰岩和少部分火成岩体的空间。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夕卡岩化,次有大理岩化、硅化、绢云岩化、高岭土化等;地表主要是褐铁矿化。矿床氧化带和次生富集带都很发育。氧化带形成厚大的褐铁矿铁帽;次生富集带形成沿一定标高分布的铁帽型金、银矿体和辉铜矿富集带。
矿床由40个矿体组成,铜、硫、铁矿体以1号矿体更大,5号次之。
1号矿体,长2560米,更大延深1810米,更大厚度60米,平均厚度21米;矿石量占矿床总矿石量的88%,铜金属量占矿床铜金属总量的98%。矿石以含铜黄铁矿为主,呈似层状,矿层倾角上陡、中部水平、下缓,倾向北西,中间被火成岩体占据,近接触带处矿体加厚,铜品位增高,远离岩体渐变薄至尖灭。
5号矿体,长1000米,更大延深550米,更大厚度55米,平均厚度20米,基本由褐铁矿组成,矿石量占矿石总量的1%。呈不规则似层状位于上盘栖霞组灰岩的破碎带中,标高自74米至负254米。因含金、银很低,推测为菱铁矿所氧化,下部见有原生菱铁矿体。
铜、硫、铁矿床共分4种工业矿石(铜、硫、铁、铅锌),9种自然类型,17个工业品级,即褐铁矿矿石(分贫矿、富矿)、褐铁矿型铜矿石、浸染型铜矿石、黄铁矿型铜矿石(分块状、松散状、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磁铁矿型铜矿石、黄铁矿矿石(分一、二、 *** 品)、磁铁矿矿石、铅锌矿矿石、菱铁矿矿石。其中黄铁矿矿石为主体,贯穿全矿床;次为黄铁矿型铜矿石。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菱铁矿、铅锌矿石在外部,向内为黄铁矿型铜矿石,内为磁铁矿矿石及叠加的磁铁矿型铜矿石。矿石基本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石英等九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氧化矿物和多种成分变种矿物多达几十种。化学成分除主元素外,普遍含金、银、铋、锑、镉、钴、碲、铟等。1号矿体可分出完整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氧化带深度200米左右。
铁帽型金、银矿由33个矿体组成,主要位于铜、硫、铁1号矿体的氧化带,呈块状和松散状褐铁矿型金、银矿石;原生硫化矿型金矿也主要在1号矿体中,以含铜黄铁矿型金矿为主,次为黄铁矿型和磁铁矿型金矿;少量含铜黄铁矿型银矿。金、银呈自然金、自然银和银金矿矿物。
对矿床成因类型的认识是在不断工作、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热液成矿:高、中温热液交代矿床(1971年勘探报告)。
2.火山喷发-沉积(块状黄铁矿)成矿:与石炭纪海底火山活动有关( *** 学,70年代)。
3、海底火山喷发-热液-沉积(块状含铜黄铁矿)-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成矿:为多期叠加成矿,以中温热液成矿为主(1990年科研报告)。
矿床虽经20多年普查、详查、勘探,已形成一个很有价值的多金属矿产重要基地,但其继续发现新的矿床(体)潜力很大:
1.在矿区西北深部及向斜过渡部位,遥感环状构造影像显示铜、硫矿体有可能延深。
2.矿区西侧(77线以西)出现银高含量信息,黄毛岭有银化探异常,马山有金、银矿体出现,是找银矿的远景地段。
3.在矿区南侧矿体底板砂页岩中有电法异常分布,并见有金矿化铁帽,有找砂、页岩型含金硫化物矿床的前景。
4.原生带共生金、银矿有待继续全面的勘探控制,可望成为大型规模。
该矿床早在我国唐代即有地表试采历史的记载。日伪时期也曾做过地质调查,但认为“本区赤铁矿产于石英岩中无工作必要”。矿床的真正发现者是1956年冶金部地质局南京地质勘探公司的八○三队,该队在开展1∶5万区域地质普查找矿时,发现地表褐(赤)铁矿露头,同年9月即做了槽井探工作。1957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普查队继续投入工作,草测矿区地质图等。1958年初八○三队划归安徽管理,成立安徽省重工业厅之一地质勘探队,仍在该区继续工作。1960年2月由黄德英等编写了《矶头山—牛山矿区地质普查勘探中间报告》,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探明铁矿石储量558万吨(并概算铜金属量2.43万吨、黄铁矿400万吨)。1962年铜陵采矿总场因其矿石中铜、铅、锌等有害成分高于工业指标而停采;又因当时在冶金部工作的苏联专家否定了在该区找铜矿的前景,致使铁矿勘探工作也随之告终。
1963年,随着 *** 经济的调整,应化学工业部的要求,该队由张德英、尹从龙等编写以勘探黄铁矿为主的总体设计,经冶金部和国家计委审批,列为国家重点勘探项目。1963—1966年该矿勘探重点由铁矿转为硫铁矿,1966年1月提交了《矶头山黄铁矿储量计算说明书》。随后向深部继续找矿,19 *** 年在侵入体周边施工的13个钻孔,有11个孔见到铜矿(含铜黄铁矿),部分地段铜还很富集。特别是ZK183和ZK191两孔见矿后,使矶头山和牛山两个原不联结的矿体相联成一个大的矿体,从而展开了由硫铁矿转向铜矿的大规模的深部地质工作。
1965年10月—1966年5月,中南矿冶学院实习队和重工业厅物探队合作,提供1∶5000磁法、自然电场(2.2平方公里)、联合剖面(4条)、激电(2条)和电测深资料,结论为应用电测深法理论计算和模拟试验手段可以区分矿致异常和碳质 *** 干扰异常,圈定新桥似层状硫化矿体效果良好。根据地质、物探资料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本矿床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1966年下半年在冶金八○三队队长严玉书的支持下,开始进行铜、硫、铁综合勘探评价,勘探面积为2.77平方公里。
1971年6月,由张德贵(区段负责人)、尹从龙、赵松年、邓学成(水文地质)、赵德中、张志学、魏世美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储量报告》。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岩心钻探4.13万米,浅钻211米,探槽4700立方米,井探1400米,1∶2000地形地质测量5.5平方公里,采集普通分析样品4058个、组合样品450个、铜矿可选 *** 试验样3个。
1972年,由冶金部和上海成立新桥矿筹备指挥部,进行矿山基建。1973年根据矿山建设需要,仍由八○三队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共施工钻孔18个,计0.47万米,当年11月该队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铜硫铁矿补充勘探储量报告》。报告主编为尹从龙、赵松年、张德贵、赵德中,12月新桥矿工程指挥部 *** 通过该报告;1974年2 *** 安徽省储委会和冶金工业局再次 *** 通过,同意该报告可以作为设计开采依据,批准储量:铜金属储量48.6万吨,平均品位0.77%;硫铁矿矿石储量8710.5万吨,平均品位29.54%;铁矿石储量2485万吨,平均品位45.99%;铅金属储量12万吨,平均品位2.47%;锌金属储量3.97万吨,平均品位7.46%。主要伴生有益组分:金115. *** 吨,平均品位0.78克/吨;银2068.96吨,平均品位14.12克/吨;锌29.36万吨(铜硫矿石中),平均品位0.258%;镉3541.91吨,锑21968.13吨,钴2295.15吨,碲1862.3吨,铟38.85吨。矿床水文地质亦进行了补充勘探工作,由八○三队与华北地质勘探公司五四七队共同完成,于1973年10月提交水文地质补充报告,当年经冶金部 *** 批准。
本矿床历经17年,完成铜、硫、铁矿勘探任务,共施工钻孔207个,总计为6万米,地勘费投入约1200万元,综合勘探成本为200元/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掀起寻找金矿热潮前夕的1979年,八○三队尹从龙、楚之潮、张志学等通过综合研究,发现新桥矿床无论是上部的氧化带铁帽中还是下部的硫化矿中都有不少组合样含金、银很高,随即三次深入积尘多年的副样库查找单样,重新进行金、银分析,很快获得不少单样具有金、银高含量的资料,接着于1980年4月至1985年6月,首先选定矿体上部铁帽对 *** 金、银矿进行重新普查评价,通过这项地质工作,肯定了在铁帽矿产中金的工业价值,也是在全国较早地圈出 *** 铁帽型金、银新类型的矿床。1985年9月,由张思钰、尹从龙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铁帽金银矿地质评价报告》,次年经冶金地质勘查公司批准金储量5.54吨(平均品位4.04克/吨)、银储量298吨(平均品位217.13克/吨)。投入主要工作量:钻探 *** 个孔,进尺0.55万米;探槽3760立方米,浅井44米,1∶2000地质测量0.68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样2442个。总的地勘费约160万元,单位综合成本约300元。
1986年起,八○三队又对新桥矿床西部和东部原生矿体中的共生金进行了普查、详查工作;同时进行了金矿分布规律的专题研究。张思钰提出:“距岩体100—200米范围是金的富集地段,金呈对称分布”的认识,后经钻探揭露证实,新桥矿床金的分布具有明显围绕岩体对称分布的规律。1990年9月,由楚之潮、贺正军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乡铜硫铁金矿床西部金矿段详查地质报告》和由楚之潮主编了《新桥矿床金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科研报告,经冶金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查局(会同省储委)组织 *** 通过。1991年6月批准金矿金属储量3.155吨,平均品位6.31克/吨,其中黄铜矿型金矿3.082吨,平均品位6.39克/吨;黄铁矿型金矿73公斤,平均品位4.04克/吨。并批准伴生金金属储量41.6吨(平均品位0.76克/吨)、银储量765.66吨(平均品位16.32克/吨)。投入主要工作量:地表钻探32个孔,计1万米;坑内钻探18个孔,计465米;天井13个,计380米;修测1∶2000地形地质图1.5平方公里;采集普通化学样品2474个;实验室选矿试验样1个。地勘费投入约350万元。
本矿床在详查金矿的同时,发现在硫化矿床的顶板栖霞组石灰岩下段和船山组石灰岩上段有原生(或已氧化)的菱铁矿层赋存,经钻孔圈定菱铁矿石储量268.9万吨,全铁平均品位36.36%。这一发现揭示沿湖北黄梅菱铁矿矿床向北东进入安徽、江苏沿江地段,除新桥矿外,若进一步工作,有继续找到菱铁矿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矿区综合找矿远景和矿床经济价值。
1990年10月,八○三队楚之潮、高道明等继续对新桥矿床东部(29线以东)金矿段提出详查设计(书),总结1986年以来东部原生金矿的普查资料,计算储量为:金的金属储量6.19吨,平均品位4.26克/吨;伴生银金属储量22. *** 吨,平均品位17.38克/吨。
1991年,冶金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查局批准金储量3.7吨,平均品位4.31克/吨。
几十年来,冶金八○三队对新桥铜(硫、铁、金、银)矿床进行了大量的找矿勘探工作,虽然在各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查找矿的方针、政策有新的提法,要找的重点矿种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说,冶金八○三队始终坚持了综合找矿、综合勘探的思想,找矿思路是开阔的,综合研究是深入的。所以对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有用组分不断被发现,矿床的经济效益不断被提高。目前已查明本矿床为硫、铜、金、银、铁、锌、铅共生的多金属矿床。硫为大型,铜为大型,金具大型远景,银、铁、锌加铅均为中型矿床规模。这种大型—中型多种矿产共生的组合矿床,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它的开发与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一直得到国家、省 *** 及工业部门的重视,也吸引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深入研究,并提出很多综合开发建议,安徽省计委提出“关于铜陵新桥含金硫铁矿综合回收利用问题的报告”报国家计委。冶金八○三队的找矿功绩和重大贡献, *** 和 *** 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载入史册。1990年被安徽省黄金工业领导小组评为“七五”期间为发展安徽省黄金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
本矿床之一次勘探结束后,1971年即由上海冶金局对新桥矿开始筹建,由南昌设计院进行开采设计,1972年正式进行矿山基建,1976年因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改为缓建。1983年由国家计委决定,矿山改由安徽省化工部门接收,并成立铜陵市新桥硫铁矿,继续筹(基)建,19 *** 年改为“铜陵化工集团公司新桥硫铁矿”,重新设计开采规划,选择矿床西翼负180—负230米中段标高进行坑采,年产50万吨硫铁矿,为一期工程。1983年4月底新桥矿在重新筹建初期,为使西翼29线—41线开采地段D级储量升级,同时采取发火试验小型工业选矿试验样品,委托冶金八○三队进行加密勘探,至1984年2月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硫铁矿西部加密勘探工程总结报告》。投入主要工作量:钻孔15个、计3941米,修改1∶2000地形地质图0.35平方公里,普通分析样品3 *** 个。使绝大部分储量升级。加密勘探后的储量分别为:硫铁矿911.6万吨;铜金属量3.06万吨,平均品位0.57%;锌金属量1.56万吨,平均品位2.81%;铅金属量0.04万吨,平均品位1.24%。本次加密地段硫铁矿减少3210万吨,但新增铜金属储量7753吨。报告由新桥矿组织 *** 通过。
新桥矿根据二期工程扩建需要,于 *** 12月又委托八○三队进行东翼11—31线负180米标高以上矿体的补充勘探,该项工作于1991年12月完成并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新桥硫铁矿东翼加密勘探报告》。本次投入主要工作量:钻孔10个、计1713米,普通分析样598个,选矿样4件。本次报告是利用了大量前期金矿详查时的钻探资料进行编制的。19 *** 年2月新桥矿委托冶金部华东地勘局组织 *** ,批准铜金属储量9.58万吨,平均品位0.94%,硫34.87%;硫铁矿矿石储量1850万吨,平均品位硫29.46%,铜0.11%。
新桥硫铁矿在1983—1991年一期工程基建期间,即在东部(5—11线)和西部(77—79线)进行自营铜矿(辉铜矿)和硫铁矿露采(截至1991年底已采矿石180万吨以上),1991年12月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当年即同时进行东翼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采场大剥离、补勘、筹建日处理2000吨的选厂、年产90万吨的露采设计及帷幕工程试验等。
本矿床前后历经6次以铜、硫、金、银为主要对象的详查、勘探、补勘工作,矿山也经历二次三期工程建设,矿床选冶试验也同样进行了多次,主要的有:
1.1980年以前的试验,以选铜为主,进行了:①铜、硫矿物可选 *** 试验(含混合铜矿石);②氧化铜可选 *** 试验;③硫化矿石可选 *** 试验。
2.1980—1990年间的试验,以选金、银为主,进行了:①铁帽型金、银矿的初步可选 *** 试验;②低含铜、含金硫铁矿试验;③含金、银铁帽扩大可选 *** 试验;④硫化矿型金(银)试验室试验。
3.19 *** 年,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又进行了以铜、锌、硫综合选矿为主的二期工程补充勘探采样试验。同年6月,提出了选矿报告。
综上所有选矿试验流程及其成果说明,本矿床铜以优浮选为好,金则以高析浮选和高温氯化选矿为佳,综合回收以闭路选矿为好。无论哪种选矿流程,该矿更大的优点是没有尾矿,所谓“尾矿”,即为硫精矿。
在矿山基建自营生产期间,已自建一座日处理1800吨选铜厂,浮选流程,处理辉铜矿。1988年生产铜精矿3.14万吨,含铜5231.82吨,含金81.17公斤,含银3127.1公斤。另外,当年处理部分硫铁矿,回收金仅16%,银为30%。
1988年,还建成日处理100吨的全泥氰化厂,处理铁帽金、银矿石,当年处理矿石1.17万吨,以外购矿石为主,后扩建成日处理200吨,以自产矿石为主。
目前矿山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选铜厂,现已生产,日处理矿石1000吨,该选厂的建成,加强了铜、金、银的综合回收,矿山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