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乱弹之乡 温州专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温州乱弹之乡这个问题,温州专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温州乱弹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2. 温州乱弹简介
  3. 温州乱弹历史沿革
  4. 温州乱弹的历史沿革

一、温州乱弹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明清时期,各地农村主要的娱乐形式就是看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而无聊。在这样的情况下,偶然出现的一出小戏,就能够在沉寂的乡村激起热烈的反响。

2、永嘉乱弹作为村民特有的戏剧形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还受到傩拜活动的影响,它的历史伴随着傩拜的轨迹而发展。在永嘉乱弹的前辈演员中,曾流传着靠佛吃饭的说法。

3、据清代官员郭钟岳编写的《瓯江小记》中记载:

4、土风以2月15至3月15,城中各户酬神设牲醴于道,张灯结彩,吹笙鼓簧,六街灯火,彻夜不绝。酬神后迎东狱,会中有方相氏高与檐齐,黄金四目,傩拜婆娑。旁有曲卷,必须周历终一月。

5、文中记载的傩拜活动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 *** ,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 *** 、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傩舞是一种具有驱 *** 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

6、舞者佩戴形象狰狞的 *** ,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 *** ,祈求一年平安。

7、这些活动长年出现,促进了永嘉乱弹的产生和发展。另外,早期的赛龙舟活动,也对戏曲的产生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据清代竹枝词诗人石方洛在《且瓯歌·龙船》中记载:

8、龙太子,白袍服,峨冠长戟威仪素。

9、大龙华兮草龙朴,摇旗击鼓人赤膊。

10、在这首诗中,里面的“龙太子,白袍服,峨冠长戟威仪素”其实就是早期戏剧演员们常穿的服饰。

11、在永嘉乱弹班社就流传有敬九黄爷吃九黄素的故事。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孝武本纪》对九黄爷的解释称,九黄爷是法力无边、三头六臂的神。乱弹班社在举行拜九黄爷仪式的时候,全体演员都必须沐浴、素装,向北方集体跪拜北斗,拜九天,吃九天素食。

12、以上事实说明,温州的地方戏曲是建立在温州对 *** 神 *** 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人们对祭祀的重视,就不会有温州乱弹的产生,也不会有瓯剧。

13、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所谓南戏,在我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14、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后来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并在当地农村流行起类似三月班的戏班。

15、这种班社起初仅有8个演员,只能演出些乱弹剧目中最普通的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一个人演几个角色的办法。这些半职业戏班演出的基地大多是在温州农村的庙台和草台子上。

16、在当时的浙南农村,每地都有大小庙宇。在每年的固定酬神活动中,半职业戏班们就集中在一起为当地的人们演出。有时候,演出的时间为几天,最长的时候也可以达到半个月以上。

17、在此期间,结合演戏,温州四处的商贩们也集中在一起,名为“会市“。如,在农村稻子成熟以后,各村的农民都要演戏酬神,以庆丰收。有时候,由于几十个戏班子也满足不了很多乡村人们的要求。于是,这些半职业戏班便逐渐发展成为职业 *** 班社。

18、职业 *** 班社的演员们不仅在酬神的活动中为人们上演戏剧,而且在当地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也提供演戏服务,这样,温州乱弹就正式以演出的形式出现了。

19、清代中叶,职业 *** 戏班的演员们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这一时期,演员们演唱昆腔、高腔的声腔慢慢减少,而唱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的却越来越多。

温州乱弹之乡 温州专区-第1张图片-

20、当时,民间对戏曲团体还不称剧团,而是称“班“。温州一带最早的乱弹班名为老锦绣班,成立于1736年,班主洪全本是温州市郊永强人。洪全本把一批流散在社会上的乱弹演员收拢成班,主要演员有饰演当家旦角的辰生、饰演老旦的冯钦、饰演老外的巴祖、饰演大花脸的番人和鼓师茂魁等人。

21、老锦绣班是以唱乱弹腔为主,兼演少数几本高、昆腔剧目的戏曲班社,能演84本大戏,这些剧目后来成为温州乱弹的固定传统剧目。

22、其他的班社由于规模较小,会演的戏不多,所以在当时唱乱弹戏班中有这样的谚语说:

二、温州乱弹简介

1、温州乱弹,一种地方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正反乱弹腔为核心,融合了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因其发源地在温州,故得名“温州乱弹”。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瓯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在永嘉农村,有一类半职业的戏班,农民在农闲时组班表演,农忙时则回归田间劳作,这些戏班被称为“三月班”,表演的剧目如《赶子倒锅》、《浪子踢球》和《马蹄炮》等小戏已广为人知。

2、直至清乾隆年间,温州乱弹剧种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拥有众多的大戏和小戏。其曲调丰富,深受民歌影响,擅长表达情感。剧目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情感鲜明,善辨忠奸。独特的唱白,是温州方言与北京话的混合,被亲切地称为“乱弹白”。瓯剧的脸谱艺术也非常独特,一字眉、手形脸,乃至神话中的鲤鱼脸、鸟脸、虎脸、龙脸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充满了创新和个 *** 。

3、瓯剧以其通俗易懂的词句,细腻入微的表演,塑造出朴素清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如今,温州市瓯剧团依然保持着对乱弹剧种的传承与演出,将这一珍贵的戏剧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三、温州乱弹历史沿革

1、温州的戏剧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宋代的南戏。明代以后,高腔和昆腔在浙江南部广为流传,而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剧发展引入了乱弹腔,逐渐融合了“高”、“昆”、“乱”等多种声腔。当时,农村的“三月班”作为一种半职业 *** 表演形式,农闲时成班演出,如《浪子踢球》和《卖胭脂》,角色多时则采用跑角兼角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班社逐渐职业化,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形成了多声腔的剧种,乱弹腔中的“正乱弹”和“反乱弹”成为主要唱腔。

2、据史 *** 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以洪全本为班主的“老锦秀”班成立,以乱弹腔为主,能演出大量大戏,奠定了温州乱弹的基础。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温州的商业和手工业繁荣,人口剧增,戏剧班社数量激增,如新益奇、竹马歌等,活动范围广泛,远至闽北和赣东北地区,达到鼎盛时期。

3、然而,宣统二年(1910)后,京剧的兴起对温州乱弹产生了冲击,乱弹逐渐衰落。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班社解散,至40年代仅存寥寥几个班社。新中国成立后, *** 合并老凤玉、新凤玉和胜凤玉为胜利乱弹剧团,随后又陆续成立其他剧团。1959年,温州乱弹改名为瓯剧,剧团也随之更名为温州地区瓯剧团,标志着这一传统戏剧形式的新篇章。

四、温州乱弹的历史沿革

1、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2、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 *** 的“三月班”,农闲时结班做戏。农忙时务农。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后逐渐发展成为职业 *** 班社。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为主。

3、据史料考证,温州一带最早的乱弹班是以洪全本为班主的“老锦秀”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老锦秀班是具多种声腔而以乱弹腔为主的班社,能演八十四本大戏,成为后来温州乱弹固定的传统剧目。清嘉庆(1796-1820)年间,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义等。

4、道光(1821-1850)时,温州一带商业、手工业更加繁荣,人口激增,班社一度发展到三十余个,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马歌、老同庆、新联奇、新同庆、大三异、大吉庆、小同庆等。活动区域除浙南的温州、台州(治今临海)、处州(辖今浙江丽水、缙云、青田、遂昌、龙泉、龙和等县)外,还远及闽北、赣东北等地,相当繁盛。

5、宣统二年(1910)后,京剧开始在温州流行,温州乱弹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体,致使温州乱弹一蹶不振,到40年代,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个班社。建国后,有关部门将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个班社合并组成胜利乱弹剧团。1950年后又先后成立“更新”、“红星”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温州乱弹更名瓯剧,温州乱弹剧团也改称为温州地区瓯剧团。

关于温州乱弹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温州 专区 弹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