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藏戏之乡历史,以及藏戏课文主要内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藏戏的来源
1、源自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当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渡桥,想渡江的人们被咆哮的江水淹死不少,有个和尚心怀宏愿,要在江上建桥,天缘所致,让这位名叫唐东杰布的和尚遇到了七位貌美如仙、能歌善舞的姑娘,就组建戏班走遍雅鲁藏布江流域,筹资建桥。
2、历时几十年桥建好了,藏戏也就随之形成了。
3、迄今,现存的白 *** 藏戏的艺术形式中,仍然可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当时人们披着各种兽皮,模拟动物的吼叫声,演出一些简单的 *** 等为故事内容的歌舞剧的情景。
4、藏剧的演出服装十分简单,表演从头到尾仅为一套,中间不再更换。演员一般也不用化装,主要靠 *** 。 *** 和平解放前的藏剧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在脸上抹糌粑面或锅烟黑。
5、 *** 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过多方面尝试,如将 *** 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一种脸谱;或比照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来化装;有时也使用话剧的化装 *** 。但藏剧自身具有的传统特色人物 *** 仍保留了下来。
6、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7、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 *** 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8、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 *** 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9、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 *** 统”等等。
二、八大藏戏是哪些
藏戏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 *** 》《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戏”。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但经常上演的是“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 *** 等内容。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白岱国,国王赛窘扎巴年迈却无子嗣,王后格登桑姆虔诚地祈祷,望神赐子。强烈的愿望感动了上天,大梵天王委派鹤仙率众仙女送子。王子智美更登降生了。智美更登的降生,激怒了图谋篡位的奸臣达然者(卡达妖所化)。
他从智美更登手中骗抢镇国之宝后,进而挑唆国王,将智美更登放逐到边远的哈乡。智美更登决心走向民间,其妻曼苔桑姆毅然表示要患难与共,誓死同行。于是夫妇二人带着儿子拉慧,挥泪拜别母后,登上去哈乡的艰难跋涉之程。卡达妖臣杀害了识破其阴谋的忠臣达娃桑布,率领亲信 *** *** 王子。国王获悉真情后,悔恨莫及。
鹤仙暗中护卫智美更登,使卡达妖臣的阴谋无法得逞。妖臣继而施展妖术,用洪水卷走拉慧,用毒火喷瞎哈乡长者的双目,以此挑拨哈乡民众,妄图嫁祸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为了哈乡民众的幸福和安乐,献出了自己的双眼,使哈乡老人重见光明,从而赢得了哈乡民众的爱戴。智美更登被鹤仙接往仙境,治愈双眼,在鹤仙的帮助下,夺回了镇国之宝,铲除了卡达妖臣。
国王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率领臣民前往哈乡,亲迎历经磨难的智美更登。哈乡长者护送曼苔桑姆到智美更登身边,鹤仙也送来了被救的拉慧。亲人团聚,举国欢腾。国王将镇国之宝交给智美更登,郑重禅让王位。
顿月和顿珠是同父异母的两个王子,自幼十分相好。顿月的母亲怕顿珠继承王位,便诬陷他是妖子,唆使老国主流放顿珠。顿月闻讯与兄长同行,途中 *** 交加,不幸昏死。
顿珠独自投奔大 *** 拉贝洛哲学法。由于久旱不雨,高洽国国主派大臣智须四处寻找属龙的孩童,以祭湖祈雨。为了免于其他属龙孩童受害,顿珠自动投湖。龙王深受感动,发誓不再 *** 行恶,并送顿珠返回大 *** 处。
自顿珠投湖后,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王为了酬谢大 *** ,迎其进宫供养。顿珠同行进宫,后被公主认出是自己曾钟情的少年。国王知道顿珠的经历后,十分敬佩。将王位传与顿珠,并许嫁公主做妃子。
后顿珠找到被仙人救活的顿月,兄弟二人团聚。大臣智须对顿珠继承王位心怀不满,私自逃往它地,兴兵进犯,被顿月击败。之后,顿珠兄弟二人回国看望父母。父王将王位传给顿月,顿珠仍回高洽国为王。
《白玛文巴》,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蓝 *** 藏戏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在剧本末尾的赞词中,说明白玛文巴就是莲花生 *** 的前生,西 *** 间戏班一般也主要演出这第二段莲花生本生故事的戏。
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中最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影响广泛。2006年藏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2009年成功入选 ***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
为了国强民富,国王夏巴旬努派巫师去邻国抓一条龙。巫师被猎人邦列巾巴 *** ,神龙得救。后猎人乘众仙女沐浴之机,用从龙王那里借来的捆仙绳捆住引仙女,欲娶为妻,但仙女不愿同他结婚。后来在智者的劝导下,猎人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为妃。
王子与仙女婚后互敬互爱,恩爱异常,可因此遭到其他王妃的嫉恨。她们私下勾通巫烦作法,逼使老国王遣子远征北方,并乘机加害仙女。仙女无奈,便飞回天庭。诺桑王子得胜回国,不见爱妃,十分伤心。从母后口中得知爱妃 *** 走的消息后,不恋王位毅然去 *** 女。
终于历尽艰辛,奔上天庭,用惊人的智慧引仙女重返人户。最后,王子继承了王位,两 ***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次 *** 中,曼直岗国王发现空行母化身卓瓦桑姆,便强娶为妃。婚后数年生一公主和一王子。一天,女脾将卓瓦桑姆 *** 三人坐关静修一事告诉魔妃哈姜。哈姜嫉妒成 *** ,迫使卓瓦桑姆飞往天庭,并用 *** 酒毒疯国王,囚进牢狱,又先后派屠夫、渔夫和猎人杀害公主与王子。
后来,公主被老猎人放生。卓瓦桑姆变成雄鹰救出推入大海的王子。王子脱险后,被白玛金国百姓拥立为王。后与前来乞食的公主团聚。魔妃听到王子在白玛金国为王的消息后,便兴兵进犯,被王子 *** 在乱军中。
王子和公主返回自己的国家,治好老国王的病,并严惩好臣。从此,曼直岗国的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大臣噶尔东赞受赞普松赞干布之命,率百名 *** 抵长安求婚。此时,嘉噶尔、格萨尔、波斯及霍尔王的使者也相继前来求亲。由于前来联姻的使者较多,且太宗、皇后及公主等人的主张不一,唐王便下令以比赛智力的胜负决定婚姻。
大臣噶尔以惊人的机智解答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用蚂蚁引线的 *** 将丝线穿过九曲玉珠,用 *** 只添草料不饮水的办法分清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的 *** 关系等等。
最后,又在一位汉族老妈 *** 帮助下,从三百 *** 的队列中认出公主,取得求婚的胜利。于是,公主便辞别亲人,千里迢迢,赴 *** 与赞普成亲。共同谱写一段美好佳话。
国王达娃森格手下有个猎手。一天,猎人 *** 时迷失方向,幸遇仙女苏吉 *** ,讨得一根吉祥草。转回家后,便将遇见仙女一事禀告国王,并带国王前去迎娶苏吉 *** 。苏吉 *** 进宫后,受到国王的宠爱,但也遭到五百缤妃的嫉妒。
妖女派巫婆偷换苏占 *** 的护身法宝,将她毒昏,然后 *** 国王的坐骑及弟弟,嫁祸于仙女。于是,苏吉 *** 被流放到沸血海,在 *** 神的护佑下,幸免一死。后扮成行僧,巡回说法,奉劝人们弃恶从善。一天,苏吉 *** 来到森吉洛哲说法,巫婆听了行僧的劝化,内心受到谴责,便忏悔过去的罪孽。
国王在旁偷听,知道过去宫中祸事 *** 后悔恨不已。将苏吉 *** 迎至王宫,重作宠妃。后来,在苏吉 *** 的奉劝下,国王将王位传与王子,和苏吉 *** 一道出家修行。
1960年 *** 自治区藏剧团整理上演了此剧,剧名为《朗萨姑娘》。1978年由白牡、刘志群改编, *** 自治区藏剧团重新上演,在 *** 各地掀起传演《朗萨姑娘》的热潮。
1980年,胡金安、伊不口巴图、白牡、徐文艺对此剧进一步修改,加强了朗萨的反抗 *** 格,将朗萨死后还魂、成佛的情节删除,以朗萨遭查钦全家 *** , *** 无奈逃回娘家,查钦率众追来,将朗萨烧死在房中,朗萨的灵魂飞 *** 界结束全剧。
三、藏戏的来历
1、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 *** 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 *** 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2、民间歌舞: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 *** 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 *** ,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 *** 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 *** 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 *** 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 *** 大致一样,戴 *** 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3、民间说唱艺术。早在 *** 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 *** 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 *** 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 *** 文体受 *** 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 *** 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 *** 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 *** 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4、 *** 仪式和 *** 艺术。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 *** 为调伏恶 *** 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 *** 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 *** 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 *** 的 *** 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 *** 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5、到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 *** )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 *** 的之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 *** 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 *** ,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 *** 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唐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 *** 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 *** 加以装饰改为蓝 *** ,在白 *** 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 *** 戏逐渐形成。
好了,关于藏戏之乡历史和藏戏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