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之乡全民共享?苗族游戏有哪些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4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苗族之乡全民共享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苗族之乡全民共享以及苗族游戏有哪些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各族民族过年习俗
  2.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活动 习俗活动
  3. 各个民族的风俗

一、各族民族过年习俗

1、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2、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因为全民 *** *** ,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 *** 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3、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 *** 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巴,上面 *** 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 *** ,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的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 *** “卡赛”,一种酥油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4、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楣换上新布帘,在房顶 *** 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染和厨房也要用 *** 画上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疙瘩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 *** 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命运和心地。石头 *** 心狠,羊毛 *** 心软,木炭 *** 心黑,辣椒 *** 嘴巴不饶人, *** 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 *** 。接着,全家用糌巴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的骨头等残渣倾入糌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 *** 出来,魔 *** 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5、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巴、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之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更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

6、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则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稞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巴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 *** 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 *** 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 *** ,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 *** 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

7、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 *** 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 *** 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 *** ,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8、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 *** 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更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 *** 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活动 习俗活动

1、布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在布依族也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在布依族中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有哪些民间的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2、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关于节日的来历,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的地方当作歌场。

3、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 *** 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 *** 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盼来年。

4、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_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5、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畜兴旺一等对联,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 *** 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

6、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 *** ,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7、可以说是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全民 *** 的祭献活动。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区,几乎每个材寨都建有 *** 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挂有皮鼓、铜鼓,平时不许人进出,更早一些时候还有专人守候。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村寨轮流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东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各种熟荣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但在祭献或进食的过程中,有一条传统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那就是不许任何人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 *** 。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偷袭和咬吃。如那一个冲犯了这条禁律,就必须承担全部重祭的一切费用。

8、有些村寨,习惯上还要在那天上,虐诚地在大门上放一个鸡蛋,并面对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则由祭献人分头到每家门上取回。在此过程中,都不能发出任仍声响。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般均不许干农活,青年男 *** 可邀约到寨外山野僻静处唱歌对调玩耍。无论是聚居区或杂居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

9、三月三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委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 *** 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村共建社们,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民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 *** 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10、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更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11、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牧童节”。黔西地区也称为“秧节”,“开秧门”。贵州荔波一带,每逢这个,节目要做黑糯米饭敬“牛王”;望溪县要吃。四色糯米饭;有的地区不但要做糯米饭还要杀鸡备酒祭祖,并用鲜草包糯米饭喂牛,给牛洗澡,让中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个别地区还要举行 *** 、 *** 等娱乐活动、米花节 *** 节又称“女儿节”,是甘肃省文昙搏赠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相传莲芝姑娘聪颖伶俐,勤劳智慧。她教会人们垦荒种粮,纺线织布,又采来百草为百姓除病,不幸于五月端阳在 *** 途中遇险殉难。为了纪念她,人们将五月初四定为“ *** 节”。

苗族之乡全民共享?苗族游戏有哪些-第1张图片-

12、届时,藏族姑娘在兄弟的陪伴下,纷纷进山 *** 。五月春风,花开遍地, *** 、芍 *** 、构把、草梅、贝母、酒曲等鲜花争奇斗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旷神怕。姑娘们头戴味香色艳的鲜花环,手捧花束。围着篝火且歌且舞,通宵达旦。黎明时分,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边走边舞,向莲芝姑娘道别。 *** 的队伍进寨时,艾老乡亲们盛情欢迎、款待。姑娘们则给大家赠礼品。晚上,全寨又把 *** 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请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

13、查白歌节黔西南兴义一带布依族民间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相传,布依族的查郎和白妹相爱,财主抢走了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悲愤交加,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放火烧毁了财主大院。并跳在烈火中殉情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恋人,把查郎受害的地方定名为“查白”,把自妹殉情的日子定为“歌节”。多少年来,每当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查白歌节”时,布依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 *** 在查自地方举行盛大歌会。

14、“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 *** 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

15、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 *** ”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 *** ”、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16、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

17、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 *** 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18、“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 *** ”,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 *** ”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 *** 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 *** ,几乎被害。他 *** ,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 *** 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 *** ,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 *** ,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19、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之一个“蛇场天”开始, *** 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天歌会。之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愿。

20、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21、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

22、牛皮大鼓 *** 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23、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24、布依族过去 *** 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25、滥地节是云南永德等地 *** 族的传统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滥地节隔365天过一次,时间一般在秋收割完稻谷时举行,滥地节有庆丰收的意思。过节时,各家吃糯米饭、酒肉,到佛寺供祭品,听佛爷诵经。当天,青壮年多出外“撵山”(打猎)。

26、成丁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 族的成丁活动。 *** 族青年男女到十四岁以后,就要组成社交集团并举行成丁礼。在夜幕降临时,达到成丁年龄的男女青年相邀到年轻人聚会的火塘边,由姑娘们用名叫“考阿盖”的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依次帮男青年们一个个染牙齿,染后的男女方可视作 *** ,从此也才获得恋爱和结婚的权利。

27、过年节是 *** 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 *** 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 *** 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 *** 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 *** 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28、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29、 *** 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 *** 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来年平安。

30、火把节是又称“姑娘节”,云南施甸、昌宁、永德等地 *** 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在施甸、昌宁等地, *** 族于六月二十三日开始过火把节,主要是祭五谷大神,祈求五谷丰登。届时,全村各户家长齐集村前一棵树下,杀猪祭五谷,祈求五谷生长良好。过节期间还要祭色(神)林,各户携带米、酒若干,在神林树下煮饭,并杀猪分牲肉。祭神林时,十二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参加,孕妇不能摸猪头和猪内脏。二十四日中午,各户准备酒、肉供品前往玉米地献山,杀鸡一只,祈求玉米、麦子、旱谷等农作物生长良好。

31、在永德等地的 *** 族过火把节是,凡已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来过节。全家杀鸡、吃肉、喝酒,表示庆祝。当天,各家准备火把,到晚上,将火把点燃,先照屋内,后照老人,并撒以松香粉,口念“跳蚤、蚊子烧完了,天灾没有了”等语,然后持火把照房前屋后的果木树,以示烧掉害虫。

32、考瓦沙是又称“关门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 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双版纳等地 *** 族的“关门”时间,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关门节期间,每户出一元半开、二筒米、一对蜡条、一条手帕交给村寨头人向佛寺奉献纳福,并杀猎请头人、佛爷、和尚宴饮。在这两天,村寨成员停止一切生产劳动,成年男女均到佛寺听佛爷念经祈福。关门节后,即禁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姑娘。

33、 *** 族 *** 花节,即泼水节。农历清明节后l0天。节前,各家杀猪,炸“烤蚌”。节日当天早饭后,全寨青年男女穿戴—新,敲着蜂桶鼓、象脚鼓,排队到江边,姑娘们以碗盛沙,到佛寺前空场上堆放, *** 上鲜花。全村老幼围着沙堆,跟在象脚鼓、蜂桶鼓队后面跳舞,几圈之后,由鼓队引导,在全村各通道跳舞,庆祝活动要持续5~7天。 *** 花节期间,还有“洗佛”的活动。关门节、开门节,与傣族同。

34、厚南节,又称“桑刊节”、“宋坎节”。 *** 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以迎接太阳。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现在,宋坎节的内容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更为人们所欢迎。

35、洗牛脚是每年五月,施甸的 *** 族还要过洗牛脚。届时老人和头人头戴斗笠,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把支支红纸小幡 *** 在各家门前,表示祝福。被祝福的户主,应把洁净的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共餐。

三、各个民族的风俗

1、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 *** 的掸族、 *** 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2、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更具特色是竹筒饭。 *** *** 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关门节

3、“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 *** 入寺。云南傣族传统 *** 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4、“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 *** 的傣族、 *** 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 *** 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 *** 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 *** 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 *** ,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 ,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 *** 带风情。

5、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 *** 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 *** 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过去 *** 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更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

6、苗族的主要 *** 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 *** 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 *** 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 *** *** 教、 *** 教。苗族 *** *** 、道教的极少。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 *** 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 *** 或 *** *** ,苗族语言往往 *** 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 *** 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 *** 、西方 *** 、母猪 *** 、吊死 *** 、老虎 *** 等,被称为恶 *** 。而有灵 *** 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 *** ,具有一定的神 *** ,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 *** 、恶 *** ,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 *** 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 *** 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 *** ,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 *** 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 *** 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 *** 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 *** 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 *** ,在为人驱 *** 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 *** 手段。除了这些传统 *** 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 *** 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 *** *** 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 *** 教 *** 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 *** 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 *** 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新中国建立之后, *** 教、 *** 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 *** 教、 *** 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 *** 教 *** 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 *** 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国外的苗族,在 *** 、 *** 有少数苗族 *** *** 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 *** *** 教、 *** 教的。 *** 、泰国的苗族也受 *** 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7、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 *** 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 *** 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 *** *** *** ,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8、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 、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 *** 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更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 *** 的舞蹈。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关于苗族之乡全民共享和苗族游戏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苗族 全民 哪些 共享 游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