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锅之乡 搪瓷锅和不锈钢锅哪个好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搪瓷锅之乡这个问题,搪瓷锅和不锈钢锅哪个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村集丨故乡系列之二
  2. 乡情记忆-肉圆
  3. 富良棚乡的民风民俗

一、村集丨故乡系列之二

中国的语言美学,其一在于有大量生动的副词。我们说文章要写得生动,许多副词本身便是生动的,例如赶紧、赶快、赶忙,副词中都有一个赶字,这个赶字便是动词。在赶字组成的动词中,最常见的有赶路、赶车、赶马 *** 、赶集、赶庙会、赶考、赶山赶海等,儿时的我最熟悉的是赶集。

赶集,在中国南方某些地方也叫赶墟、赶场,墟、场都有集市的含义。去桂林旅游并在漓江上乘筏漂流过的人,一定知道有个大圩(古写作墟)码头,码头在大圩古集边;大圩就是大集,后来发展为大墟古镇。

古时的庙会也是集市,故称赶庙会。庙会不像集市常年都有,只是每年一次,但规模宏大,后来演变为农商交流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商品交流会扩大化了,不再局限于寺庙旁边,而是移到城市边缘甚至城中,并且各乡村集市每年均有商品交流会。

我出生的年代已算幸运,但终究对七十年代末的村集缺乏记忆,或者说那记忆并不深刻。一者是那时年幼记忆浅薄,二者是七十年代的集市比较沉闷。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允许有 *** 商业,农村集市的主体是供销合作社,集市虽依然存在,但主要是售些蔬菜瓜果、零食早餐之类。八十、九十年代是集市的空前繁荣期,大大小小的集市汛如潮水,于城市中兴起多个果蔬市场或商业街,农村的集市也建起诸多门面房。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大量人口特别是青年 *** 入城市,村集渐渐成为鸡肋,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萧条景象。

我记忆中的村集包括七十年代末期及整个八十年代。1990年秋我离开家乡,只在1990年寒假和1991年暑寒假回过故乡,见到过村集最后的繁荣与昌盛景象。

在所有的自然村落之中,我认为绝佳的莫过于我的山村,有浅山,有小溪,有大塘,有深井,有古木,有老屋,最重要的是还有古集。山是浅的好,宜登临,宜深入;溪是小的好,不必为渡河发愁;塘是大的好,景色之外,大塘亦有大鱼;井是深的好,井深而泉冽;树是古的好,古树如神木,可庇护村民;屋是老的好,百年老屋,蕴藏着古老传统, *** 着 *** 神灵。而集市,则是村庄对外交往之平台,也取生活之所需。虽然,每一个村庄都赶集,但只有极少数村庄才紧邻集市,我的山村正是紧邻集市的极少数村庄之一。

之所以称为赶集,是因为多数村庄离集市较远,生活繁忙而又沉重,需要赶路。村集又多为露水集,稍一耽误便赶不上了,不到十点钟那集就完全散了,露水干了。对于临近村集的我们村庄来说,虽然也叫赶集,但脚步轻慢而悠闲,完全没有赶的必要。只有去更远的乡集才会有时脚步慌张,计算时间。

一般来说,村集比较罕见,可谓少之又少。古之村集,一般存在于保,古代之保犹如现代之村,但其地域却有将近现代的一乡之大。古之里、保,于现代区划为镇、乡之后,古集一般成为现在之镇集、乡集,只有极少数的保集成为村集。但集市的最初形成过程,多是因人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有集才有街,许多乡镇甚至城市都是由古集发展而成的。

古集的形成有两个要素,一是能从周围汇集大量人口,二是物流交通便利。古之 *** 、物流,一走陆路,一走水路。 *** 多走陆路,因为走路不要钱,大路上常建有驿站,沿路有诸多店、铺;大宗货运多走水路,船运比车运载重量大。人们通常把建有驿站、关隘或关卡的大路叫作官道,里、保的驻地多设在官道上,驿站也多设在里、保的驻地,是以在驿站或里、保的驻地就形成了集市。

对于能够不断壮大的集市来说,除官道外,一般还要有水路埠口可以通航,仅有陆路的集市很难发展并形成规模,也就很难发展为大的城镇。有河就有岸,有河就有居民,岸边自然会形 *** 行路,这种沿河路又可以辟成大路,使水路、陆路平行发展。

大的集市街形成规模之后,商户众多,为防土匪、兵匪,甚至会修建寨墙、寨门,形成堡垒。在这些较大的集市街寨子,至少一面为河流,有些甚至是依山傍河,更完备的防御是还要修建如护城河一般的护寨河——某些护寨河本身就是天然的河沟。

光(州)黄(州)古道,自南北朝至清代过光山县境的官道主要有三条,唐、宋两条光黄古道主要沿淮河支流白露河到江淮分水岭,明、清的一条光黄古道主要沿淮河支路潢河到江淮分水岭。今新县县城驻地新集镇,初名新店,缘因光山县长潭里和长潭保驻地之长潭驿;到清代中期发展成大集,改称新集;清代晚期由曾、刘两大家豪绅修筑寨墙、寨门,始称新集寨。1931年2月王树声团长(1955年受封上将)率一个团兵力凭枪炮难以攻下新集寨,后来装了一棺材的 *** 通过挖地道运到寨墙脚下才炸塌寨墙并攻克新集寨。信阳城南六十里的李家寨,晚清时 *** 军都没能攻破。信阳城南隔河相望的三里店寨,也曾修建有坚固的寨墙、寨门,1938年10月日军攻占信阳城后曾在三里店寨驻军。新集寨、李家寨、三里店寨都是由驿站、集市发展起来的,集市临河、居官道上,水、陆运输便利,国道107线经过三里店寨、李家寨,京汉铁路设李家寨站,武胜关在李家寨旁。

神留桥古集在神留桥保驻地,有一条小河流过。旧时的神留桥保,与现今的一个乡大小差不多,但是在1932年新县建县时,神留桥保并未完全由光山县划归新县。所以在解放后区划乡、村时,当初划到新县的神留桥保缩小到一个村,而乡 *** 驻地设在八里畈集市。然而庆幸的是,神留桥古集却作为一个村集保留下来,全乡或许也只有这么一个村集。

神留桥集市周围的三个集市都是乡集或镇集,分别是八里畈乡集、浒湾乡集和泼陂河镇集。无一例外,这三个乡镇集市都有水路埠口。流过浒湾乡集的是淮河支流潢河,该河流经三座县城;流经泼陂河镇集的是泼陂河,1972年修成泼陂河水库;流经八里畈乡(2001年改镇)集的是长洲河,该河注入泼陂河水库,1972年上游建成长洲河水库。

流经神留桥集市的是一条无名小河,该河注入泼陂河(水库)。至少在明朝初年,神留桥集市就已经形成了,这可从本地一些家族宗谱的记载得知。神留桥得名于一座桥,古桥建于元朝大德十一年,集市形成于桥头北侧。在集市周围一公里范围内,至少有四个较大的村庄,分别是丁李湾、大余湾、蔡洼、张洼(含前张洼)。稍远还有宋徐家、涂庄等较大村庄。这些村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有四五百人,丁李湾更是达到七百多人。

流过神留桥集市的小河之所以没有名字,主要是因为它并不直接穿过或环绕某个村庄,而是离每个村庄都有两三百米的距离,因为村庄的选址都是依山而建而非依河而建。在山区,河流边的田地是珍贵的。而在当地,小溪一般都是以村庄或村庄姓氏命名的,即使丁李湾被称为“大湾”,也没能将该小河称为丁李河。因此,这条无名小河就叫“河沟”;“河沟”是当地对于小溪的泛称。

河沟可通航至泼陂河,再经潢河到淮河,因此在神留桥集市形成之后,水运是没有问题的。泼陂河水库修成后,从古集坐船到水库大坝码头,水上行程据说有十八里,最初的四五里行程原是河沟的旧河道,已淹没在水库中。

河沟的上游四五里被开辟成梯田、下游四五里被水库淹没之后,整个河沟只剩下两三里长了。又因为修水库,原来河沟下游附近的村庄被迁走了,神留桥集向北一片 *** ,且该集市地跨两县,于是神留桥行政村决定将集市迁址到前张洼湾,那里有一条新修的马路,供销合作社建在前张洼湾村口。

说来并不好笑,新县从光山县析出建置时,神留桥保与神留桥集如同一块肥肉被一割为二,古集市街一大半在新县境内,一小半在光山县境内,一街跨两县。古集废除后,原集市街成为两个村庄,一个是新县的神留桥湾,一个是光山县的光新湾。

光新湾虽然没有了集市,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有一些家庭私开经销店或肉摊等, *** 上比神留桥集市便宜。

从我的村庄出发,往北约一百五十米到达河沟边的一块高地,那是叫做小庙的一个地名,再有五十米到河沟边。跨过丈宽的河沟上的三块垫脚石,往东北不足两百米是神留桥街;若沿着河岸直北而行,约一百五十米到达一座架在河沟上的新桥,再沿河岸直行百米到达神留桥古桥,跨过古桥过五十米便是神留桥古集主街。古集主街长约两三百米,道路为青石块铺成,沿街两侧都是已成为居民房的房子。房子临街多开有窗,在八十年代形成店铺窗口,以售卖 *** 的为最多。穿过古集街前往渡口,乘船到泼陂河码头转乘班车,往南可到浒湾乡集、新县县城,往北四里是泼陂河镇集,再往北可到光山县城、信阳市。

余氏祖坟在神留桥古集后山,是源自江西长茅余氏的河南余氏 *** 贤一公的坟墓,也就是迁往神留桥集的余氏之一代,被朱元璋追封为少保的余思铭的孙子。到我这一辈,已世居神留桥集二十三代了。八十年代末,因神留桥湾某蔡姓人家建房逼近余氏祖坟,引起蔡、余宗族小规模械斗,蔡姓房主 *** ,余姓四从坐监。

我出生那年,正是泼陂河水库修成之年,神留桥集早已沦落为露水集,被三个强大的乡镇集市包围。神留桥村集、浒湾乡集双日逢集,八里畈乡集、泼陂河镇集单日逢集。

解放后新的村集在前张洼湾村口,只有一条长不足百米的小街,但平常却显得特别宽阔——可用来放映露天 *** ,只在腊月稍嫌拥挤。集市最显眼的、无与伦 *** 是一排供销合作社的房子,这还不算其后院和仓库。单就供销社的房子来说,均是砖瓦房,砌有一米宽的廊檐和三四级台阶。

整个神留桥大队的宏伟建筑共有三处,一是大队部,二是供销社,三是神留桥中学。村庄的房屋多是土坯墙,丁李湾虽有许多古建筑的砖墙,但多是清朝以前留下来的,颇显破旧,且通常是三五家共住着一个大宅院子。神留桥中学虽为砖房,但据说许多大青砖是坟砖,可以看出有些砖上还残留有白石灰。大队部是一个极大的四合院,门面一排房却是小红砖和琉璃瓦,最为气派。我已记不得供销社的门面房是大青砖还是小红砖、琉璃瓦还是青瓦,但总归是可以排名第二的。

供销社的门面房被隔分为两块,一块为收购站,兼售油、盐、酱菜、散酒,另一块售卖各种紧俏物品。紧俏就是时髦,时髦的东西只有供销社才有,因为许多物资是凭票供应的,没有票就得高价,这就叫紧俏。几年前我写乡镇志时,知道六十年代凭票供应的商品有二十多种,包括糖、烟、酒、猪肉、布匹、针织、糕点、手表、自行车、皮鞋、火柴、肥皂、香皂、搪瓷杯、搪瓷盆、电池、镜子、蒲扇、凉席、水瓶、铁钉等等。我小时候所见过的“票”,似乎只有布票和粮票,但供销社不卖粮,也不再卖猪肉。收购站倒是收购禽蛋、鱼、虾、蟮、泥鳅、 *** 、蛇等,也收购农产品棉、麻、蓖麻、花生、芝麻、黄豆、红豆、绿豆等,也收购中 *** 材钱胡、沙参、车前子、金银花、葛根等。

村供销社不卖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贵重物品,主要商品有糖、烟、酒、副食、布匹、鞋子、水瓶、镜子、蒲扇、手电筒、电池、火柴、肥皂、香皂、毛巾、脸盆、缸子、碗、筷、锅、菜刀、剪子、针、线、铁皮水桶、铁钉等。之于我个人来说,小时候最常去供销社柜台买的是糖子,不论几分钱都可以买,长大后买过手电筒、电池、开水瓶胆、瓶塞、火柴、盐巴、香皂、肥皂之类,也曾帮 *** 买过烟、打过散酒。

有一位专门给村供销社运输的送货员,用一头驴拉着架子车,每天把村供销社收购的物品运到乡里,再把需销售的物品从乡里运到村供销社。车行平路且空车时,运货员就侧坐在架子车上,一边吆喝着“嘚”“驾”,一边甩着鞭子,那样子十分惬意。

毗邻供销社一侧的是卫生所,有三位中医,两位年长约六七十岁,一位年轻约四十多岁。三位中医轮流坐班,但赶集看病的人总是希望由最老的老中医望闻问切,而对那位四十多岁的中医不太信任。在卫生所成立之前,两位老中医是行走于乡间的赤脚医生,认得 *** 多。医生们平时居家,各备 *** 箱,如果夜晚有人得了急病,仍需出诊。

供销社和卫生所对面是一排低矮房子,房前有肉摊、油炸摊、豆腐摊、挂面摊,似乎这几样可以 *** 。在七十年代,当地出嫁的女儿给父母亲做寿,最常见的寿礼三大样是挂面、油条和猪肉,装满一个竹筐,当然还可以有鸡鸭鱼蛋等;而农村人家待客,豆腐必不可少,毕竟肉贵,豆腐的种类却有水豆腐、千张(干豆腐)、臭豆腐卷、 *** 、豆油、麻辣豆腐块等。在贫穷的时代,农村有“过小年吃豆腐”之说,豆腐简直就是介于荤菜与素菜之间的一个特别菜种,不上不下。在油炸食品中,菜角、千张卷油条要趁热吃,而油条、麻花、馓子却可以在家中存放很久,冷油条老人用开水或热稀饭泡着吃,小麻花、馓子则是儿童的更爱。后来吃过天津的 *** 花,感觉远没有家乡的小麻花好。

至于挂面,更是是家家必备之物。挂面又称长寿面,“鸡蛋挂面”是生日标配,无论老人小孩。此外,家里来了客人或请人做工,通常要请来人“过晌午”“过晚上”,这就又少不了挂面,擀面条是不行的,包饺子又太费工夫。因此要长期请人做工或帮工的人家,例如盖房子,需要大量的挂面时,通常又会请人到家中来做挂面。

除此之外,集上不固定的则是柴禾担、蔬菜担、瓜果担、鸡蛋筐鸭蛋筐、卖鱼虾蟮或 *** 的、卖鸡鸭的,都是农户自家产的或河塘里打捞的。村集上并没有早餐的摊点,没有卖包子、豆浆、水饺、面条、稀饭之类,那些要到八十年代才会出现。

集市直到八十年代才红火起来,直挤兑得供销社可以关门大吉。 *** 之间,供销社对面的低矮房子都翻新了,都亮堂了,都成为经销店了。早餐店也出现了,摆地摊的也出现了,甚至理发店、信用社、牛行也都出现了;原来不固定的临时小贩形成了固定的区域,有水产区、蔬菜区、柴禾区,全都挤到大马路上。集市扩大成了一条丁字街。

前张洼村的家庭,几乎半数经商, *** 两个弟弟都开了经销店,也有的家庭建房出租。附近村庄的居民,也有来摆地摊的。地摊并不是摊在地上,而是在两条板凳上架一竹薄,物品就摆放在竹薄上。竹薄简单易制,家家都有,是用十几根细竹以麻绳串联而成,夏夜可以睡在上面乘凉,也可以搬到院子中或晒谷场上暴晒农作物,不用时可以卷起来立在墙角。

各村庄的经销店也出现了。我那距离集市只有五百米的村庄,爷爷开了间经销店。我曾经怀疑,爷爷的经销店能否赚钱。事实证明,人类都是有惰 *** 的,多数人宁愿多花一点钱也不愿多走路,或者说是省下了赶集的时间。爷爷的经销店只售卖极少数的日用品及烟、酒,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烟酒,虽然我的村庄只有一百五六十人。在那个粮食酒通常只卖四元一瓶、一包烟通常只卖一元多钱的八十年代,爷爷的经销店竟然传了三代,从爷爷传给二姑,从二姑传给三姑,从三姑传给姐姐,直到她们出嫁。

集市火起来后,许多人赶集纯粹成了玩乐,特别对于无所事事的老人或孩子们来说,即使对于早晨有工作要做的孩子——例如放牛,也会挤出时间去赶集,看热闹是中国人固有的为数不多的欢乐之一。那些上学经过集市的孩子,必定要在集市上浪费一点点时间,多年后那回忆就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参观和游览。

校长每逢集到学校也要经过集市。有一次在校会上训话时,他给我们讲了一个集市上的见闻,以证明学习课外知识的重要 *** 。一个打着快板讨钱的乞丐,对着一位不肯给钱的摊主唱道:“你敬我是杨六郎,我敬你是八贤王。”杨六郎和八贤王是什么关系?杨六郎是八贤王的妹夫, *** 妹!

似乎集市火了以后,那些乞丐也都成了 *** 艺人,再来村庄讨饭时不是打着快板就是拉着二胡,或者脖子上缠着一条无毒蛇,又会肩上立着一只会学人话的八哥。对于这样的 *** 乞丐,孩子们是欢迎的,不会再驱狗咬,施舍的米也多起来。有时故意舀一满碗米,端在手中,让乞丐在门前多唱一会儿。

村庄里有两位老人是每集必赶的,他们是亲兄弟,都七十多岁,互不来往大半辈子了。弟弟 *** 壮丁时,曾将妻儿托付给哥哥,哥哥却将弟媳妇给卖了。哥哥每次赶集空着手去,回来时必提一块肉。弟弟每次赶集必背着一捆竹子,卖了钱也割一块肉打一瓶酒,寒暑假期间时常还带着两个孙子,有时也将竹子背到泼陂河镇集上去卖。他的两个孙子住我对门,时常向我吹嘘泼陂河镇集如何好,比神留桥镇集要大许多倍,然而去泼陂河镇集要坐船,要付船钱,我终是没有去过。后来姐姐也时常跟随村人去泼陂河镇集,贩些水果到神留桥集上来卖,暑假期间我常到码头去接姐姐。开经销店最辛苦的是二姑,那时家里并没有自行车,又为了省钱,二姑常到二十多里外的浒湾乡集去取货,取货一般选择在星期天,带上大我六岁的叔叔,还有我们姐弟三个,肩挑背扛的,累得不行。叔叔蛮有力,给学校打柴时曾挑回185斤,破了校史记录,每次他都要挑三四箱白酒。

叔叔后来在乡粮管所上班,婶婶是乡街上人,在乡集街上开有一家服装店。每到腊月下旬,叔叔也将货物拉到村集上来卖,摆摊,罢集后将货物寄存在他舅舅的经销店中。

集市每到腊月中旬、下旬就火爆得不行,过小年之后更是人山人海,依家乡话说——“挤破了头”。这样的盛况,比秋季的农村商品交流会还要疯狂。

秋季的农村商品交流会在每年九月,秋播之后,农闲时节。因为集市街太小,商品交流会均选址在大队部门前那一 *** 空阔地上举行。为了庆祝盛会,更因为 *** 无心上课,学校每年都要放假三到七天,大队部离学校只有一百米远。商品交流会上售卖最多的是布匹和服装,都是一卡车一卡车从乡上拉过来的。每次交流会如同传说中的庙会,吃的、玩的特别多。大队——已改为村——会请一台花鼓戏班子,约有六七名演员。各种水果、干果这时都有了,零食也都运来了,孩子们就是为了吃。

腊月集则有所不同,主要是供应年货。在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未外出打出,赶腊月集成了最重要的消遣,整个上午小集 *** 量都超过千人,直到午后一两点罢集。许多年轻人故意制造人浪,每每有被挤倒的人,小孩子们都吓得躲在一边。每个集市都有因“挤油”而发生争斗的,直打到稻田中,打得个头破血流,岂不是“挤破头”是什么?神留桥村集本来就小,我曾在夏夜集上看露天 *** ,于散场时被挤丢了板凳。那些年我们正是十几岁的半大孩子,于腊月集市上非常热衷这种“挤油”运动。

到八十年代后期,农村的青年大部分去城市打工去了,但是每年春节前回家,购买力今非昔比。如果说八十年代初期的赶集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闲诳和看热闹的话,八十年代末期则是大包小包地抢购了。为了维持秩序,我们姐弟三人每集都去帮叔叔照看货摊,单日则去乡集上帮忙。

其实拥挤的只是村集的主街,对于马路上的次街来说,它可以无限拉长,由五百米拉长到一千米,再拉宽到路两侧的稻田中。这个时候,你如果想见某个心上人,就去集市上找吧,不会因为没有 *** 联络而找不到。如果一遍找不到,就来回两遍、来回三遍;如果这一次集上没找着,就下一次集上再找。如果你们熟识,你可以偷偷地拉她的手;如果你们不熟,你可以悄悄地塞一个小纸条给她。

不光青年,中年 *** 喜欢赶腊月集,不然漫长的冬天做什么呢?去集市上转一转,看看年货还缺些什么。有些不常用的物件想不起来,遇见了,觉得划算就买下来;也不一定是过年才用,有些是正月十五才用的,有些是夏天才用的但冬天便宜。

最不爱赶集的是中老年妇女了。一者,她们往往不管钱或不挣钱;二者,她们无一不节俭持家;三者,她们过了爱看热闹的年龄了。她们只有在卖什么的时候才赶集,或者是必须买什么的时候才赶集。我的三姑奶特爱赶集,她嫁在离神留桥集八里远的光山县某地,几乎每集必赶。她没有亲生儿子,早早地与过继来的娶了媳妇的儿子分家过,住泼陂河水库旁边却种了许多菜园、茶叶,每集不是挑着蔬菜就是茶叶到集上来卖,甚至在神留桥不逢集的单日子里挑到十六七里外的八里乡集上去卖。不然,漫长的老年生活如何打发呢?如今,三姑奶已年近九十岁了,五年前见到她时,她依然精神矍铄,独自从新县县城坐车到神留桥集,再步行八里回到她的农村老家去。

二、乡情记忆-肉圆

1、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水网纵横,河湾众多,地无一处无黄花,水无一处不灵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孕育着一代代水乡人。闻名遐迩的兴化各种小吃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而我们水乡传承了 *** 的传统民间风味-肉圆,却是家喻户晓,令人回味。

2、无论你是 *** 显贵,平民百姓,只要你来自兴化,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几乎都会记得肉圆。肉圆象征幸福美满,团圆喜庆,红红火火,寓意深刻,大凡家里有啥事,少了肉圆就不成宴。

3、肉圆,我们农村乡下过去都称之为“六大碗”之一,可见其分量在人们心中之重。物质匮乏的年代,肉圆可是个稀罕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除非庄上有人家婚丧嫁娶等大事,请了厨师在家忙菜,才能闻到那裹着菜油香,香味飘半庄,吸一口炸肉圆的油香味,都觉得心旷神怡。小时候有时都禁不住闻香寻味,徘徊不肯离去,留恋那味道,要是有熟人,拿一两个刚出锅带着油温油香的肉圆你尝尝,那绝对会让你感恩不尽,千恩万谢。然后小口小口地咀嚼,在嘴里慢慢地回味,最后依依不舍地咽下去,再尖起小嘴,细咬一口,再看着温而细嫩的肉圆,看看焦皮的油香,凹凸质感,小月牙下线条流畅简洁的肉疙瘩,有几个人不迷醉。

搪瓷锅之乡 搪瓷锅和不锈钢锅哪个好-第1张图片-

4、肉圆的主要材料是猪肉,我们记得的时候都是村里人家自己养殖的猪,那时基本家家养猪,平常就卖到乡食品站。逢年过节,能杀请庄上专门杀猪的杀掉,有事的就留着家用,没事的就放杀猪的肉店肉摊上卖。一般庄上人家有事都放在春节前后,所以农村春节前后的都比平常热闹。我们农村七八十年代就是平常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不炸肉圆,怕人家说露富,肉圆一炸,几条巷子都知道,所以吃肉没得人晓得,肉圆一炸,香味就告诉别人呢,几个孩子过来围着灶头,想不给都没门,都乡里乡亲,谁都会给孩子尝尝。小孩子一吃都欢呼雀跃,直叫伯伯叔叔阿姨婶婶好,谁都心里乐开花一样,淳朴善良的民风,好让人回味。

5、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的生活水平条件越来越好,平常也能闻到肉圆香味了,但还是春节时期尤为特出,寒冬腊月,天气寒冷,也便于存放。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磨刀嚯嚯,案板叮咚作响,三斤二斤,十斤八斤肉,一会就在案板叮咚叮咚中变成肉沫,倒在搪瓷盆里。喜欢吃瘦一点的,肥肉三份,瘦肉七份,喜欢吃肥一点的,就肥肉七份,瘦肉三份,一般都是对半份,有人家加少量面粉,白萝卜,鸡蛋,砣粉,增加肉圆的韧 *** ,伴入葱、姜,少许盐,搅拌均匀待用。此时灶台上柴火生起,火苗在锅底尽情地跳跃着,漆黑的铁锅中翻滚着油烟,一个个肉圆在虎口冒出,借着瓷汤匙,一个个鱼贯入锅,被香艳的菜油气泡包裹着,不一会浮出油面,手中的钢丝网兜不停地翻滚着肉圆,颜色逐渐鲜艳金黄,这时肉圆就可以出锅了。迟了就会变黑,吃起来口感就差多了,炸肉圆的和烧火的要配合好,才能做出美味香绝的肉圆。所以家里有事的人家,都说找个会烧火,掌握火候的人,不然客人多,几箩筐肉圆炸黑了那可脸丢大了。

6、肉圆的吃法比较多和简单。家里大事和正事,一般方桌八个人,平均每人两个肉圆,肉圆基本都是清汤,清汤滚锅,汤汁浓郁,下入肉圆,汤沸肉圆起,大碗盛装带汤,洒点细大蒜花,滴两滴麻油,托盘装起,吆喝一声,“得罪油到啦!”过去酒席上只要听到这话基本都知道肉圆来了,现在一般酒席上也用来说上菜了,提醒待菜的人小心准备接菜上桌,只有在家办酒席才有这传统气息。当然,现在的饭店已经没有那种气息。

7、肉圆寒冬腊月可以储存很久不会坏,用一个透气的菜篮子,底下垫两层百页(豆腐皮),肉圆的油汁都会在百页上停留,有人四周也用百页拦着,上面也盖百页,这样的肉圆就像包裹在油中,再用毛巾或布盖住菜篮子口,吊在屋梁的钩子上。想吃就拿几个,有时青菜锅里放几个,有时烧个杂烩汤丢几个,有时有尊贵的客人来临,弄个早茶,肉圆下粉丝,再弄几个草鸡蛋,就算是比较隆重了。条件好的人家弄点 *** 鸡汤,鸡肉摘丝,加肉圆,鸡蛋,粉丝,煮熟再丢点青蒜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想想都美味。

8、小时候我们总期待春节期间有肉圆吃,有早茶吃。那时本村刚结婚的晚辈都时兴给长辈送两大碗早茶,肉圆、粉丝,鸡蛋,生怕热气走了变凉弄个大碗在上面罩着,兴冲冲地用篮子拎到门口,一大早叫门,长辈一碗放一个红包算回礼。现在好像都 *** 成送红方便袋装几个鸡蛋,是人懒了,还是怕麻烦,还是条件好了,都不想吃? *** 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觉得少了那种味道。

9、时代在变,可肉圆在我们眼里心里一点没变,依然是乡里情缘的最美牵挂,每每回乡,庄里邻里炸肉圆,那 *** 的香味依然如过去那样沁人心脾,让你欲罢不能,徘徊!

三、富良棚乡的民风民俗

1、富良棚乡彝族日食两餐,山区彝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半山区、坝区彝族主食大米。肉类有:猪、鸡、牛、羊、鱼、鸭、兔等。蔬菜有:青菜、白菜、瓜类、豆类、洋芋、姜、葱、蒜、山 *** 、茄子、韮菜、辣椒等。居住山区彝族因时鲜蔬菜不多,故 *** 咸菜,久成习惯,且以酸辣味为主。

2、彝族男子多爱饮酒,用高粱、大米、包谷等粮食烤酒,自酿自喝,当远方宾客来时,主人取出陈年佳酿,杀鸡宰鹅款待。彝族男子嗜吸水烟筒。烟筒用一节小碗口般粗细的龙竹制成,客人进家,主人先换净烟锅水,用布揩干净后,恭敬递给客人吸用。彝族喜欢喝酽茶。先把茶叶装进陶罐或搪瓷茶缸里,置于炉火上烤至香味扑鼻略有糊气,倒入开水放回炉火上煮沸,而后慢慢品尝,浓茶带着酥香味,清心解渴,回味无穷。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彝族传统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彝族群众已主食大米,包谷、小麦、荞等杂粮作为饲料喂养禽畜。饮酒不但逐渐高档化,而且许多外地进口的饮料也进入寻常彝人家。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与同家族外通婚,禁止宗族内通婚。 *** 时期,彝族婚姻习俗较多,有换生辰贴,推算八字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要雇花轿迎娶新娘,有的地方亦重“姑 *** 姨亲”。建国后,青年恋爱 *** ,但婚姻须由媒人介绍,即使是自己找的对象也须请人做媒,双方长辈同意认可才行,婚姻的过程为相识相爱,请媒探花、订亲下聘礼、迎娶成婚4个过程。订亲聘礼先由男方到女方家下两次聘礼,女方家则酒食款待,之一次喝小酒,第二次喝大酒,大酒喝过后,双方的婚事就算订下,并在喝酒中订下迎娶日子。彝族嫁女、娶媳妇历时3天,女方家嫁女1天,男方娶媳妇正日1天,筵散1天。婚礼仪式有族中长辈或毕摩主持,要拜天地父母、夫妻交拜,新郎有陪郎,新娘有小伴,且有多人作伴娘。以前,一些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之习俗,新婚之夜夫妻不能 *** ,短则年把,长则3年夫妻生活才能正常。通过国家“婚姻法”的贯彻执行,男女婚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婚嫁中的许多旧习俗和老规矩都逐渐废除,男女结婚先到 *** 门登记,提倡勤俭节约婚事新办。

3、彝族一夫一妻家庭占绝大多数,解放前只有极少数的地主、恶霸为满足其 *** 奢生活,倚仗权势强娶民女,形成一夫多妻。在家庭中,三代同堂者极少,长子成家后,即分家让其 *** 门户,父母扶助么子女,同他们生活共吃一锅伙。在彝族家庭里,男子是主事人,行使经济收支,生产经营,对外交往,决定家中大事等都由男子作主,女子主要从事家务,生儿育女和上街做生意搞小商品交易等,但有的家庭“阴盛阳衰”,女主人掌管家中财务及决定大事者仍不少见。近年来,大讲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和谐平安家庭,提倡男女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夫妻两人地位同等。

4、彝族妇女 *** 称“有喜”,生产孩子叫“喜事临门”。妻子 *** ,男方对其十分关心体贴,做好吃的服侍,稍重的活计就不让做,护母保胎,关心至极。妇女生孩子后,丈夫要携带一瓶酒、一只鸡(生男带公鸡、生女带母鸡)到女方父母家报喜,岳父母见报喜礼物,即知女儿生男生女,随后,岳父母备白酒一瓶,背衫一付、衣服一套,备鸡蛋红糖等到姑父家探望。妇女生头胎“坐月子”期间,她的亲戚伙伴都备礼探望,孩子满月要请“汤客”,请族中长辈、娘舅或父母给婴儿剃头取名。彝族生男孩叫阿宝,生女孩叫阿囡,进学校读书取一个学名,沿用一生。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新街、米嘎哈、祭山神、火把节等。另外也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近年来,彝族最有特色,活动面最广,人数最多的重大节日即为“火把节”。“火把节”彝语为“咩震独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5、彝族有聂苏、纳苏、山苏三个支系。虽支系不同,但文化习俗相似又各有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俗活动。充满神奇传说的“火把节”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节日,这一节日承袭着彝族对火的崇拜和光明的向往。这天,彝族人民万众欢腾,热情如火,彝族青年男子围成圈,手拉手,肩并肩,尽情跳跃欢歌。夜幕降临,点点火把巡游在田间地头,青年男子怀抱月琴四弦,击鼓欢歌,通宵达旦。古朴豪放的彝族风情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6、火把节是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1987年,经省 *** *** 会批准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火把节为彝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根据各自情况,放假一天。 *** 开始,在县城举办火把节盛会。在火把节这天,峨山亚尼乡大西山山苏支系居住地还要举行花街节。传说很久以前,大西山上有个勤劳本份的小伙子,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以编织背萝、筛子到山下街子 *** 度日。山下有一富户人家姑娘,长得俊秀、聪明、她很同情小伙子,经过几次接触,俩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姑 *** 父母竭力反对这门亲事,并将姑娘锁在闺房里。姑娘好久没见到小伙子,心里又急又恨,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趁父母看守不严,跳窗逃出,跑上了大西山,找到了那小伙子。俩人拥抱痛哭,倾诉离别苦衷,六月二十四日双双殉情,于是男女青年一起到聚到大西山上,纪念这对 *** 。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周围各地的彝族青年男女就聚到大西山上,一来凭吊他们,二来寻找自己心爱的人,慢慢形成了今天六月二十四日大西山花街节。近年来,大西山成了峨山县举办火把节神火取源的最初火源地,大西山的火种再经过双江镇的接火站点直接传到县城的大火把上点燃。彝族 *** *** 以万物有灵的多种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而祖先崇拜居于中心地位。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称为“贝玛”文。彝族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 *** 舞蹈。双江居住的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烟盒舞、跳大娱乐等自娱自乐。花鼓舞称“者波毕”,是一种表演 *** 的舞蹈,逢年节日、红、白、喜、丧事都请花鼓队来跳。四弦舞是一种彝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俗称“大娱乐”,无论场地大小,人员多少都可跳舞,其特点柔和、优美、抒情,舞者伴和着乐曲在胸前击掌,脚步在拍节中移动,轻快悠扬。烟盒舞是用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舞蹈活泼优美,节奏感很强,表演特点明快。

关于搪瓷锅之乡,搪瓷锅和不锈钢锅哪个好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搪瓷 不锈钢锅 哪个 锅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