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曲阜孔圣之乡,以及曲阜孔子故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孔圣”是怎么来得
1、孔子(前551年10月9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 *** ius, Kung Tze。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及《四书》中。
2、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3、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 *** 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 *** ,“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 *** 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 *** 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 *** 格、气质产生更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 *** 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4、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 *** 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 *** 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二、孔集乡的孔集历史
1、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子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代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更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2、在宁陵,作为一支圣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经1300多年,成为孔子后裔中重要的、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大宗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3、为什么孔子后裔会在宁陵形成庞大且有重要影响的宁陵派呢?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两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呢?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葬在宁陵说起。 2006年12月24日,笔者专程赶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 *** 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一一解开了上述谜底。 *** 褒圣侯墓
4、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都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 *** 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从310国道向北、乡 *** 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5、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 ***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却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 *** 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在了解到来意后,他进入内室拿出了一个用硬牛皮纸包裹整齐的包裹,小心的打开,那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并有稍许残缺的孔氏家谱跃入眼帘。孔子第76代孙孔集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6、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 *** 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山东曲阜多次来人查询、复印这套家谱。
7、从这套家谱开始,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氏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8、郭文德说,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院内
9、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三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②今天的孔圣庙的遗址处只能看到当年庙上拆下的古砖了
10、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呢?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孔令知请出孔家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介绍。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学识渊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着手孔家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11、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还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孔子庙堂碑》于唐武德九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 *** 认之虞书妙品。
12、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及其动荡,外忧内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 *** 西战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 *** 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不服从唐朝 ***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 *** 伐辽东(我们常说的薛仁贵征东,即是从此发迹)、平抚山东。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伦跟随。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安营下寨住宿,孔德伦这时却得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临时将孔德伦寄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寺庙“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 *** 骨。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辩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13、再说大军平叛 *** 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后事,御批白银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 *** 。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 *** 骨的小吴“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 *** 、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杨虎一队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完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14、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③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武则天10月20日赐葬孔德伦玺、书、衣服等。
15、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然不尽相同,而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公认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可信。
16、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总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使村庄面积达十六顷之多。原有48户人家。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④孔氏宁陵派的源头
17、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在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⑤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 *** 合葬。
18、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 *** 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历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绩著闻,上赐白金十斤、衡水庄一区、叙修宁陵林庙祭田五十亩,永免赋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⑥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19、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⑦
20、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⑧
21、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兖州参军,无传。”“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⑨
22、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23、郭文德告诉笔者,孔氏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说,就从交公粮上来说,解放前一直是免缴的。他举了个例子,睢阳区的坞墙乡解放前有很多宁陵派孔姓族人,当地 *** 让其缴纳公粮。孔姓族人就搬出历朝历代皇上对孔姓后人免缴公粮的谕旨,和当地 *** 打官司,结果赢了官司,再也不完粮当差。郏县孔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大 *** 多是孔姓人。当地 *** 建了孔庙、圣林,年年祭祖,以感谢圣人的恩泽。
24、据19 *** 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孟士图、南孔庄、二郎庙等村。
25、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⑩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 *** 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孙孔希祯修复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26、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寻找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已经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说到这,孔令知一脸的无奈。据他介绍,褒圣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平毁;文庙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拆毁。今天,我们只能从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象,或从残存的斑驳的古砖气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况。
27、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孔圣庙的遗址探访。在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盖上了楼房;后面是乡 *** 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 *** 骨被挖出,当地的孔氏族人为此还和施工单位发生了 *** ,经过调解才算平息。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还能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着。
28、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 *** 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从孔子至今, *** 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29、今天,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 *** 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30、今天,我们探寻褒圣侯墓,是因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后裔新的迁徙地域的开拓,将圣人的思想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31、孔集,因孔子的后裔而得名;宁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32、①《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 *** 、浏阳派、鲁山派。
33、②《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4、③ *** 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
35、④《宁陵文史资料》第三辑,19 *** 年5月版。
36、⑤—⑨ *** 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⑩见清宣统三年版《宁陵县志》。
37、褒圣侯姓孔氏,名德伦,先师孔子三十三代孙。侯当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褒圣,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迨则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 *** 赐侯敕书及时服,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褚崮村。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大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两侯墓涿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孙希祯,岁时舆祀,恒怆于怀,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与族人协谋,因故迹筑而封之。扫除荒恶,培植邱木,使其复其旧。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贤,持孔氏族谱,不远数千里来征文,将刊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其言载五经,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丽空,故与天地同始终。其林庙邱垄,历代崇奉之,莫有毁伤,宜其巍然与龟蒙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为河水垫没,虽曰不幸,然使其无兴修之人,则莽然终为荆棘之墟。今幸赖侯有裔孙如希祯者,克诚先绪,力为兴修之,先祖之灵魂得永宁于九泉之下,不可谓之贤者乎?
三、关于孔子故里的诗句
1.关于孔子的古诗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 *** 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译文:孔子的文采天下皆知,孔子的儒道天下都用。得到他文的都是公卿徒,得到他道理的都是穷苦百姓。
4、《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唐代:张说
译文:孔圣人的家在鲁国,他的儒家风采举世闻名。皇帝的车驾来到他的住处,都称赞其功德。
5、《悲哉孔子没》宋代:王安石
译文:悲叹这世上没了孔子,就好像 *** 没有麒麟。天下尽是无知貌,这种事谁能知道珍贵。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 *** 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 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更大府第。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之一家”。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
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 *** 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孔庙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之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庙[1](本庙)位于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曲阜孔庙(Con *** ius Temple)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 *** 、日本、 ***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
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林(Con *** ius 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 *** ,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 *** 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的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讷于言而敏于行 6.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敬 *** 神而远之 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2■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 ***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 *** 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 *** 说 *** 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 *** 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 *** 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 *** 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更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 *** 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 *** ,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 *** 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 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 *** 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 *** ,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 *** 首领,士大夫蔑称 *** 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更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 *** 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 *** ,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 *** 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孟子故里邹城位于我省南部,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 *** 被省 *** 命名为之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保存着孟庙、孟府、孟林等多处与孟子有关的遗址、遗迹及纪念 *** 建筑。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另一位 *** 人物。
他的重民轻君之论、 *** 善养气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震古烁今。因此自古以来孔孟并提,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古老的“圣地”探访,那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都无言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游走其间,孟子“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语句,在脑中也愈发鲜活起来。毕竟,比起实物的遗存,思想的影响更为恒久而深入人心。
冷清庙宇写照历史孟庙位于邹城市南关,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在邹城 *** 做了多年导游、现为孟庙孟府管理所副所长的张慧女士告诉记者,孟子殁后,并不像孔子那样以所居之堂为庙,而是在1300多年以后的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于四基山访得其墓,依墓建庙,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诸多不便,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到现在的地方。
近 *** 来,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 *** 倾圮后重建的,规模仅次于孔庙,为我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古建筑 *** 作品。1988年,与孟府一起被 ***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孟庙,先入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各立斗拱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显然是颂扬孟子对儒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穿过亚圣坊,孟庙逐院推进,错落有致,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堪称一个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抱柱上有乾隆皇帝手书楹联“尊王言必称尧帝,忧世心切同禹颜”,殿内高悬雍正皇帝手书匾“守先待后”,其侧还有一高大的御碑亭,内置康熙皇帝手书《御制孟子庙碑》。
与孟庙毗邻的“亚圣府”是孟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保存着不少帝王所赐的朝服、圣旨、珠宝字画,体现着昔日的荣华。大堂前,有一副隶书金字对联:“继往开来私淑 *** 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 *** 。”
对孟子的功绩作了形象的概括。由于宣传上的迟滞,邹城的知名度远不能与毗邻的曲阜相比。
也正因此,记者一路探访,鲜见游人,更无市声喧哗。在这样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里,便更容易感受、触摸历史,想到生命的承载和扬弃。
其实,古老的建筑本来就是有生命的,它往往在宁静中写照着鲜活的历史,点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沉浸在思考和想像之中。遍地丰碑满壁诗句孟庙修建以后,不断有人前来拜谒和祭祀。
除了历代修缮孟庙、祭祀活动和封建皇帝封赐留下的众多碑刻以外,孟庙还有历代文人和学者留下的大量诗词文章。有人形容孟庙,是“遍地丰碑满壁诗”。
沿孟庙东侧甬道,是著名的“孟庙碑林”。偌大的院中只有记者和张慧所长两人,正好可以细细地品味。
在读了八思巴追封碑、元代重制的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和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后,记者在清代所立“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碑前久久驻足,思绪飞扬。孟子幼年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全赖其母教养。
孟母曾以“三迁其居”的方式和“断机教子”的 *** ,促使孟子立志学儒习礼。如今,孟庙东北隅就有孟母殿,殿前立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德行。
孟庙题咏的主题是对孟子的尊崇与赞誉。张慧所长对此深有研究,如数家珍。
“七篇初受读,旦暮想平生”,表现题咏者的尊师之情;拜谒者们还以诗的语言阐述孟子之学。如“七篇之书,仁义 *** 善。
尧舜可学,千载如见”。描写邹城孟庙景物的诗句亦有很多,董其昌的《题孟庙古桧》可谓 *** 之作:“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 *** ,参天接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在拜谒者们的题咏中,也留下了孟庙兴衰的诗句,记载了与孟子、孟庙以及孟子故里有关的历史事件。
张慧所长介绍,现存于孟子林、庙的题咏刻石共350余块,最早的为金代所刻,距今已800多年。多数系明代所刻,距今350多年至600多年。
最晚的清末刻石距今也逾百年。这些珍贵的刻石,有的立于庙内殿前道旁,有的嵌于墙垣内壁,有的镶于门楼之下,保存完好者74石98篇,部分碑刻由于长期日光曝晒、风吹雨淋,剥蚀严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邹城当地的部分孟子研究学者正在将散存各处的题咏全部汇集,准备付梓成书。这既利于保存这些濒临亡佚的佳作,又便于广泛传播,为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善莫大焉。思想之树依然青葱孟庙中各种树木共430余株。
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 *** 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在古树掩映的亚圣殿内,端坐着气宇轩昂、双目如炬的孟子彩塑,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他飘动的髭须间吐出:“鱼,我所欲。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