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齐天大圣是成语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散财童子成语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齐天大圣是成语吗和散财童子成语 *** 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用一个成语概括玉帝在齐天大圣府设了两个司的做法
1、玉帝在齐天大圣府设了两个司的做法: *** 齐下。
2、【拼音】: shuāng guǎn qí xià
3、【解释】: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 *** 同时使用。
4、【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 *** 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5、【举例造句】:如此 *** 齐下,就有可能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危险并争取时局的好转前途。
6、【近义词】:齐头并进、并驾齐驱
7、【歇后语】:大小号合奏;两只手写对联
8、【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
9、玉帝给了设了两个司,一个叫安静司,一个叫宁神司,综合起来,就是安静、宁神。然后,又给他送了二瓶酒,十朵金花,并叮嘱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10、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看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安心宁神,如果从此不 *** ,也就不管你,如果再 *** ,则证明你经不起考验,必将找人办你。
二、“齐天大圣”、“大闹天空"这些是成语吗
1、【拼音】:qí tiān dà shèng
2、【出处】:元·杨景贤《 *** 记》第三本第九出:“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 *** ,二妹巫枝祗 *** ,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3、【示例】:其实是主考的车子一过了卢沟桥,就送关节的送关节,交条子的交条子,一个个~,大圣齐天了。★清·王濬卿《冷眼观》第十七回
4、【语法】:作宾语、定语;指神通广大的人
三、西天取经这个成语的意思
1、齐天大圣:天地一样地位崇高的圣人
2、腾云驾雾:指乘云雾飞行,形容神志恍惚。
3、来去无踪: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
4、大显神通: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
5、明察秋毫: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6、火眼金睛: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各种妖魔 *** 怪.
7、除恶务尽:消除坏人坏事或 *** 势力,必须彻底。
8、 *** :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9、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 *** 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 *** 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 *** ,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 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 *** 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 *** 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 *** 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 记》中的 *** (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之一人。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这比 *** 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最终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带回并翻译了《 *** 受记经》一部。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之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但比 *** (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从 *** 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四、 *** 记里有那些四字成语故事
1、原指《 *** 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 *** 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2、元·杨景贤《 *** 记杂剧》第三本第十出:“这厮瞒神唬 *** ,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3、火眼金睛不是孙悟空的专利,最早的火眼金睛拥有者是王灵官。
4、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 *** 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
5、 *** 记作者吴承恩为给孙悟空也制造一双像王灵官一样能识别好歹的火眼金睛,故而创作了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七七四十九天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但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真的能识得妖怪吗?其实真的能,只是不能识别到底是什么妖怪而已。
6、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妖怪的 *** 是看云,他能够看清笼罩在 *** 头上的祥云,和笼罩在妖怪身上的妖气。这一点 *** 、八戒和 *** 是办不到的。所以悟空往往一眼就能看出站在面前的是妖怪、神仙还是普通人。
7、只有一次走了眼,就是 *** 变成猪八戒的样子骗走芭蕉扇那一回,后来悟空自己也承认了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得手后不曾防备,没有留意看云气,才着了 *** 的道。
8、火眼金睛的缺点在于它不能看出妖怪的原形,所以他每次都不得不四处奔走询问妖怪的出处。这也不能怪孙悟空,以 *** *** 无边的法力,不求助于太上老君的话,也有像偷了老君金刚镯的青牛精
9、这样的降不了的妖怪,何况他翻不出 *** *** 手掌心的孙悟空和只在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火眼金睛?所以“火眼金睛”是神话传说,今通常用作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看清事物 *** 。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眼金睛
五、齐天大圣是不是四字成语
1.齐天大圣是成语吗
火眼金睛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腾云驾雾海底捞针七十二变土龙沐猴千变万化神出 *** 没手到擒来海底捞针:孙悟空龙宫借定海神针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尖嘴猴腮:孙悟空被称为尖嘴猴腮雷公脸.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火眼金睛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腾云驾雾海底捞针七十二变土龙沐猴千变万化神出 *** 没手到擒来海底捞针:孙悟空龙宫借定海神针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尖嘴猴腮:孙悟空被称为尖嘴猴腮雷公脸.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火眼金睛、神通广大、三头六臂。
白话释义: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出处:《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翻译:升上天空,钻入地下,乘云雾飞行,千变万化,没有一样是不可以的。
白话释义: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出处:《 *** 记》第十七回:“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圣下界!”
白话释义:《 *** 记》第七回写孙悟空被放在八卦炉里锻炼,他那一双被炉烟熏红的眼叫做火眼金睛,能识别各种妖魔 *** 怪。借指能洞察一切的眼力。
出处:《 *** 记》第四十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翻译:我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识别各种妖魔 *** 怪。
白话释义:原指神仙法力无所不能。现比喻办法多,本领 *** 。
出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白话释义:后用来形容有特别大的本领。
出处:《景德传灯录·汾州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
翻译:有特别大的本领可以撼动天地。
关于齐天大圣是成语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