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轻舟歌曲 李健沧海轻舟评价

牵着乌龟去散步 歌曲 12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沧海轻舟歌曲这个问题,李健沧海轻舟评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沧海轻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 沧海轻舟歌词解析
  3. 五岳沧海歌曲
  4. 李健沧海轻舟歌词
  5. 《潇然梦》里出现的歌曲(请配歌词)
  6. 沧海轻舟歌词

一、沧海轻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1、沧海轻舟表达的意思是:生活像一个人在一艘船上航行,有的船可能是帆船,有的可能是轮船,或者独木舟,有的人有 *** ,就有了方向感。

2、沧海轻舟简介:《沧海轻舟》,是音乐人李健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李健2015年发行的同名创作专辑《李健》中。

3、歌曲介绍:看似简单的四个字,然而《沧海轻舟》却是一个特别大的主题。歌曲内写到天空安静详和,世界变化万千。

4、歌词唱到“ *** *** 花落草长”,从此起彼生的 *** 和 *** ,带到自身对人生所追寻的看法:“总有先贤化星闪闪,可我宁愿灯火为伴”,先贤成为了天空中的星星,闪烁天边故然为好,但李健自己还是喜欢人间人情,包括人世间的冷漠,因为那是专属于人的。

5、李健对“命”“运”两字更是有特殊的见解:“命如山运似轻舟世间沧海”,人们总在为了寻找命运而跋山涉水,最后发现自己就在山里,发现寻找的那个命就是自己所处的那座山,但却还在山中寻找命运,忘了自己把控不了命运。

6、这歌用了东方旋律的层次堆栈,带出命运与追寻的层层迭迭。在《2018中国好声音》里,李健这首歌结尾新加了一句歌词。

二、沧海轻舟歌词解析

1、沧海轻舟歌词如诗,意境如画,旋律优美,唱腔细腻,思想深邃,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意境之美、人格情怀之美和哲思智慧之美。

2、当理想照进现实,歌者选择了自己坚守温暖的人间烟火,乐曲婉转悠扬,在一张一弛的节奏中,歌曲层次分明地为听众展开了作者关于人生、 *** 、人格、命运的思考。

3、映入眼帘的之一幕便是画面感强烈的美景!蓝天白云宁静悠然让人神往。歌者调动的不仅仅是耳朵更是激起了听众的内心对这种悠然生活的渴望及其带给现代都市人的挣脱和释放感!放眼世间蒸腾一片,把视线拉回现实,体会“冷暖人间”。

4、 *** *** 花落草长。跟随着李健,漫步其音乐花海的同时,也被他带入这首歌的之一个哲学思考“人为什么而活?” *** 如花, *** 如草。没有 *** 的人如同美丽花朵凋谢一样可惜,而同时各种 *** 如荒草满布心中扼腕痛惜怜爱花朵,却又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人不知,草长又一年。

5、若说云烟也非过眼。现实时而欢喜时而残酷,而如果把现实若说成过眼云烟,也是不恰当的。因其真实,历历在目地发生于每个人的眼前,并非过眼烟云。所以更要对生活抱有一丝清醒一点觉察和一颗平常心。眼前彼岸何止无边。我们懂的这么多道理,为何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这首歌的第二个哲学问题来了“怎样才是幸福的人生”茫茫彼岸前路漫漫,彼岸茫茫咫尺天涯。

6、纠缠解脱与之何干。应当陷入世事与其纠缠么?或者逃离现世并苦苦索求寻求解脱么?

7、错!这里的“之”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我们每一个人。作者慢慢道出了自己的人生 *** ,完善的人格方能完成灵魂的救赎。超越现世的眼光,方能全面地理解现实,唯有此人生的轻舟方能终达彼岸。总有先贤化星闪闪。人世间总有那么一群人,贡献给世人自身的能量,品行与 *** 守也如繁星闪闪耀眼夺目。圣贤,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是个人修为的典范。

8、可我宁愿灯火为伴。歌者虽然敬仰先贤却难走其路,星光固然灿烂却也高处不胜寒。歌者 *** 已明晰,那就是世间最美人间烟火。

9、灯火阑珊,最能品冷暖,懂人心,见众生。举头望月月已不见。

10、跋山涉水看不见命如山。这首歌的第三次也是最后的灵魂之问降临:何为”命运“?

11、跋山涉水,艰难险阻,人生路漫漫。苦与甜,留心间。看不见摸不到参不透的是命。运似轻舟世间沧海。运,就如同一叶轻舟在命的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跌宕起伏随风浪起舞。但是“终有轻舟越过万重山。”

三、五岳沧海歌曲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 *** ,醉后各分散。

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5、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6、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 *** ,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9、“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 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10、“言出天地外,思出 *** 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11、“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12、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13、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 *** 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14、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15、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 *** 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16、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 *** 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 *** 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17、“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18、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 *** 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 ***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19、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20、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 *** 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2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 *** ,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 *** 、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2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 *** 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 *** 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 *** 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 *** 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23、一切的繁华与骄奢 *** 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2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2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26、《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神奇的夸张和比喻,非凡的气魄与笔力。

27、《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且为描写劳动场面,实在难能可贵。

28、《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以质朴的语言表述动人的感情,看似平常小事,实则伤感难忘。

29、《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个人的孤独寂寞与“含情”的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平淡恬静的情趣与境界。

30、《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曾在 *** 被列为更受欢迎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典型的触景生情,且信口而来,妙绝古今。

31、《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文笔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3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正所谓具有了创作中的高难境界——意境。

3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遇赦回归,惊喜交加,豪情欢悦,空灵飞动,快船快意,使人神往,精妙绝伦,百诵不厌。

34、《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面对美酒,愉悦兴奋,留连忘返,乐在客中,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的个 *** ,亦不同于一般的乡愁之作。

35、《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自然,新奇真切,既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又体现出李白 *** 一泄、末势犹存的艺术风格。

36、再来欣赏一些所谓的“诗眼”,共20句。

37、“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质朴自然,比喻贴切,看似平淡,却也奇警。

3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 *** ,吹度玉门关”。胸襟博大,下笔不凡,雄浑磅礴,意境深远。

3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想象丰富,新颖有趣,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情采俱佳。

40、“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生死来去匆匆,人生苦短;天地犹如旅舍,万古一叹。

4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心怀豁达,想象奇特,善于捕捉乐趣,解脱孤寂忧郁。

4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热诚且乐观豁达,一扫 *** 悱恻之哀伤情调。

43、“登高望蓬嬴,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 *** 清风来”。虽为登临泰山南天门的一般体验,却也道出了所谓常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心理感受。

4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语雄浑,气象博大。

45、“五岳 *** 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追仙求道、 *** 山水的生动描述。

46、“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悲而不伤、悲而能壮的忧愤与自信。

4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李白远大的 *** 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48、“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以学识济天下的志士才人不为所用,人微言轻。

49、“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充分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神态得意,踌躇满志,感情流露真挚鲜明,形象表现淋漓尽致。

5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有消极成分,却也饱 *** 诗人对人生几多失意和宦海沉浮的感慨。

5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东流”。笔力雄健无敌,极其自信,胸襟高旷不群,藐视一切。

53、“抽刀 ***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比喻奇特,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生不得志,内心抑郁而意欲摆脱苦闷。

5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蔑视权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语言平易,功力深厚,诗如其人,豪情狂放。

5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肯苟从,捍卫人的尊严, *** 权贵,一吐郁闷之气。

5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地运用艺术错觉去烘托形象,酿造氛围,极写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57、李白诗歌的更大特点就是“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语),就像杜甫所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独步诗坛,无与伦比,清新俊逸,文思敏捷。一般认为王昌龄七绝成就更高,号称“七绝圣手”,大内之一,然明人王世懋独有高见,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在王之上”。既闻此言,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知君以为然否?

5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9、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1、 *** ,千金散尽还复来。

6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6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6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66、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67、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6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69、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 *** ,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

70、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 *** 作。

7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

72、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

73、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

74、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

75、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

76、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

77、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

78、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

79、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

80、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

81、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82、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

83、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

84、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

85、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

86、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

87、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

88、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

*** 、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

90、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

91、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

*** 、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

93、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94、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95、可见其颇具创造 ***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

96、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 *** 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

97、“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

98、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 *** 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

99、“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 *** 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

100、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

101、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

102、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

103、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

104、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

105、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

106、,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

107、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

108、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

109、定自我:“ *** ”,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

110、“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

111、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

112、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

113、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

114、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

115、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

116、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

117、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

118、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

119、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120、至此,狂放之情趋于 *** ,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

沧海轻舟歌曲 李健沧海轻舟评价-第1张图片-

121、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

122、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

123、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

124、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

125、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126、“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127、,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

128、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

129、”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

130、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

131、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

132、”,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

133、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

134、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

135、,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

136、是 *** 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

137、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

138、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

139、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 *** 色彩,其实全篇

140、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

141、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

142、,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

143、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

144、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145、。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

146、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

147、,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148、。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

149、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

150、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

151、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

152、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153、《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

154、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

155、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

156、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

157、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

158、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

159、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

160、,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

161、 *** 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

162、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

163、,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

1 *** 、,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

四、李健沧海轻舟歌词

1、微微泛起波澜温柔。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舞动,

2、任凭风吹雨打也不退缩。任凭岁月匆匆流逝,

3、在浩瀚的沧海中追逐。追寻那无尽的远方,追寻那蔚蓝,

4、无论风雨如何变换,无论路途多远,

5、这是一首充满浪漫情怀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 *** 、梦想和永恒的追求。歌词中描绘了沧海轻舟在波涛中前行的画面,展现了无畏无惧的精神。同时,歌曲也表达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沧海轻舟将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信念。

五、《潇然梦》里出现的歌曲(请配歌词)

1、对我的深情怎能用只字片语写的尽写的尽

2、又想起你的脸朝朝暮暮漫漫人生路

3、时时刻刻看到你的眼眸里柔情似水

4、彩虹:对你的思念怎能用千言万语说的清

5、对你的思念怎能用千言万语说的清说的清

6、又想起你的脸寻寻觅觅相逢在梦里

7、时时刻刻看到你的眼眸里缱绻万千

8、在望江楼闯关时有《月满西楼》《水调歌头》

9、擦肩而过时《一眼万年》《 *** 泪》

10、多年望眼欲穿过红尘滚滚我没看透

六、沧海轻舟歌词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歌词是要合乐的。合乐成为歌曲。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的,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现代一般是配合音乐,便于哼唱的语句。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沧海轻舟歌曲和李健沧海轻舟评价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轻舟 李健 沧海 评价 歌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