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风筝之乡潮州之称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风筝之乡指的是什么地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潮州的民风民俗
1、<<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2、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 *** 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3、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4、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之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 *** 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5、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 *** 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 *** 取回。
6、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 *** 也不忘记的。
7、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8、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之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9、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 *** 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10、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11、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之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 *** 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12、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13、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14、元宵节 *** 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 *** 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 *** 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 *** ,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 *** 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 *** 于门楣两边,说是“ *** 榕健过龙”、“ *** 竹筅养肥鸡”、“ *** 毛车饲大猪”、“ *** 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 *** 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15、<<潮汕清明节习俗>>
16、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 *** 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17、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18、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19、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 *** 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20、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21、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22、<<潮汕端午节习俗>>
23、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24、 *** 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 *** 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 *** 就不敢登门 *** 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25、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 *** 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 *** 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26、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27、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 *** 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28、<<“ *** 节(民间)”“中元节(道教)”“盂兰盆会( *** )”>>
29、传说,从七月初 *** 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 *** 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 *** 。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 *** 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 *** 香火,并且将香火 *** 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 *** 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30、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31、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 *** 进行了残酷的 ***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 *** 。为了不忘胡人 *** 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32、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 *** 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 *** 的故事,当时元朝 *** 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 *** 供养,监视 *** 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 *** 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 *** 的纪念日。
33、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 *** 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 *** 者,于中秋 *** 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34、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 *** 谅解。
35、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36、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37、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 *** 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 *** ,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38、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39、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40、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 *** 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41、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二、城市别称
1、广州的别称:花城、羊城;重庆的别称:山城、雾都;湘潭的别称:锰都、莲城;
2、重庆的别称:雾都、山城;长沙的别称:星城、潭城;成都的别称:蓉城、锦城;
3、昆明的别称:春城、花城;武汉的别称:江城;上海的别称:淞沪;金华的别称:婺城;
4、承德的别称:热河;莆田的别称:荔城;潮州的别称:凤城;济宁的别称:任城;
5、徐州的别称:彭城;大同的别称:平城;嘉兴的别称:禾城;安庆的别称:宜城;
6、西昌的别称:月城;抚顺的别称:煤都;扬州的别称:芜城;宜兴的别称:陶都;
7、杭州的别称:武林;温州的别称:鹿城;衢州的别称:柯城;蚌埠的别称:珠城;
8、泉州的别称:鲤城;漳州的别称:芗城;许昌的别称:烟城;惠州的别称:鹅城;
9、柳州的别称:龙城;泸州的别称:酒城;内江的别称:甜城;烟台的别称:港城;
10、曲阜的别称:圣城;东营的别称:油城;湘潭的别称:莲城;衡阳的别称:雁城;
11、福州的别称:榕城;大连的别称:滨城;长春的别称:车城;十堰的别称:车城;
12、苏州的别称:水城;厦门的别称:鹭城;鞍山的别称:钢城;吐鲁番的别称:火洲;
13、哈尔滨的别称:冰城;景德镇的别称:瓷都;冷水江的别称:锑都;齐齐哈尔的别称:鹤城;潍坊的别称:风筝城; *** 的别称:日光城;南京的别称:石头城;济南的别称:泉城、历城;南昌的别称:洪城、英雄城;包头的别称:鹿城、草原钢城。
三、关于新潮州的诗句
1.赞美潮州人,潮州景的诗句
王安中《潮阳道中》
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
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瘅,溪鳄方逃畏旧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注:旧时潮阳即为今日潮州)
凤城于今展宏图。(郛:古城;凤城:指潮州)
这首诗生动的展现了作者泛舟韩江,饱览韩江两岸美景。看车水马龙,来往易市。一派繁忙的景象,作者不禁抒发对潮人拼搏奋斗精神的赞叹和建设美好家园努力的肯定。古时潮汕地区的真实写照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更加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
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瘅,溪鳄方逃畏旧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注:旧时潮阳即为今日潮州)
凤城于今展宏图。(郛:古城;凤城:指潮州)
门脚一丛柑,数来数去三百三,俺厝阿兄会娶(cua)亩,(cua)个亩哩塘短脚;
门脚一丛梨,数来数去三百个,俺厝阿兄会娶(cua)亩,(cua)个亩哩无下巴(hai).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亩阿兄无,生个奴仔叫大伯,大伯叫着无奈何。
包袱打起过禅罗,bu(哨)一下响,船一下开,死绝亲人无来追。
月娘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阴登。
阴登水深深,一群娘仔来载金,载无金,载观音。
观音爱吃好茶哩来抓,东拢东拢山。
东拢个资娘矮打扮,打扮娘夫去做官。
爱去草鞋穿雨线,爱来白马挂金挽。
潮州风景好 *** ,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风景好荡跎,十八梭船廿四朵,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七月七,多 *** (山 *** 子)乌,龙眼襞。
八月八,书册糕,青哩(不停地)截
九月九,风琴(风筝)仔,满天走。
十二月十二,收番批(海外亲人的寄款),预(准备)过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修。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更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苏公堤》: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 *** 逐马蹄。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明代张宁《苏堤春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赞同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广东省之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曾经是“十相留声”之地,素有“海滨邹鲁”和“岭海名邦”之美誉!
满怀对潮汕文化的景仰和向往,也为着追溯唐代学者韩愈先生的足迹,我们特地将潮州作为这次在岁末自驾出行粤东和福建停留的首站。
潮州西湖,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的园林。
昔日西湖的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这些景点现在虽然多数无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座位于西湖公园湖畔上的“涵碧楼”,建于1 *** 2年,是一座临湖的双层小楼房。 *** 战争时期被毁,19 *** 年重建,郭沫若题额“涵碧楼”。 *** 军之一次 *** 时此楼曾是黄埔军校( *** 军)办事处。南昌 *** 军入潮时, *** 部第三师司令部也设在这里。 *** 、 *** 、彭湃、周逸群等均曾在这里进行过 *** 活动。现为《潮州七日红》陈列室和潮州市 *** 纪念馆。
潮州西湖渔筏是秀丽妩媚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 *** 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邑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扣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永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缉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潮州美食闻名遐迩,位于西湖景区马路另一侧的这家牛杂店,尽管门面简陋场地狭窄,但由于这里的牛杂和牛丸口味纯正,爽滑嫩脆,所以每日从早到晚食客盈门,据说但凡到了节假日,专程寻味而来的食客们,还要站在马路边轮候个把小时才有机会一解口馋。
①示例: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应该胸怀理想,不断努力,永不放弃。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美好的祝愿。……评分说明: *** 符合情景,表达清晰完整即可。
但以下 *** 不符合要求,不给分。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②示例:⑴西湖莲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⑵西湖湖边柳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⑶龙湫宝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⑷春天凤凰洲公园观赏桃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⑸游凤凰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⑹黄昏时游滨江长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好了,关于风筝之乡潮州之称和风筝之乡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