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知识的成语和表示知识丰富的词语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什么的意思四字成语
1、天下大乱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状态,人们生活在动荡和不安之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井底之蛙用来形容那些生活在狭小环境里的人,他们的视野非常有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缺乏广泛的知识和见识。
3、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做事情过分,多此一举,反而适得其反,增添麻烦,甚至让事情变得复杂。
4、见多识广描述的是一种经验丰富的人,他们见过很多事物,了解了很多知识,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泛的知识面。
5、一步登天形容某人突然间达到了很高的地位或境界,这通常是在描述一种快速的、突如其来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是不稳定的。
6、一举两得则是在说做一件事情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这种效率和效果更大化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显得非常实用。
7、心悦诚服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言行完全信服,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真诚和深刻的认同感。
8、洛阳纸贵用来形容一篇文章或书籍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以至于纸张的需求量激增, *** 也因此上涨。
9、百折不挠则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保持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地继续前行。
10、毛遂自荐是指一个人主动推荐自己,无论是求职还是寻求帮助,这种行为体现了自信和主动。
二、知识的成语都有什么
1、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2、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3、例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5、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6、成语解释: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7、成语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8、例句:殚见洽闻,非后儒所能及矣。(清·陈澧《东塾读 *** ·礼记》)
9、成语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10、成语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11、例句: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12、成语解释: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13、例句: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九)
14、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5、成语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6、例句: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17、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8、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9、例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20、成语解释: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21、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22、成语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23、成语出处:《左传·成公 ***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24、例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25、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26、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7、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8、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9、例句: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30、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31、成语出处: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 *** 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32、成语解释: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33、成语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34、不知有汉,何论魏晋bù zhī yǒu hàn, hé lùn wèi jìn
35、成语解释: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36、成语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37、成语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38、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39、例句: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40、描写知识的成语有哪些?描写知识的成语有哪些?
41、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三、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
1、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2、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3、学识渊博:[xué shí yuān bó]指学识深而且广。
4、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5、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6、才华横溢:[cái huá héng yì]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7、真才实学:[zhēn cái shí xué]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8、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9、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10、出口成章:[chū kǒu chéng zhāng]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11、学贯中西:[xué guàn zhōng xī]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12、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13、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四、夸人知识渊博的成语
夸人知识渊博的成语:书读五车、博览古今、通儒达士、殚见洽闻、才贯二酉、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书读五车(shū dú wǔ chē),成语,典出《庄子集释》卷十下〈杂篇·天下〉。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遂用“书读五车“等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知识丰富。
博览古今,汉语成语,拼音:bó lǎn gǔ jīn,意思是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出自《汉书·成帝纪赞》。
通儒达士,汉语成语,拼音是tōng rú dá shì,意思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出自《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殚见洽闻,汉语成语,拼音是dān jiàn qià wén,意思是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出自《西都赋》。
才贯二酉,汉语成语,拼音是cái guànèr yǒu,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出自《太平御览》。
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