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遍而义什么成语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其义自见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21

大家好,关于读什么遍而义什么成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其义自见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读书什么遍,而什么自见
  2.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下一句是什么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见读什么音
  5.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是什么读音
  6. 读什么遍,而义自见

一、读书什么遍,而什么自见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著):“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又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下一句是什么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下一句是: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2、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3、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4、译文: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拼音:dú shū bǎi biàn qí yì zì xiàn。

6、释义: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见:知道。

7、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8、例句:老师时常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成语,勉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9、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10、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 *** 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 *** 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读什么遍而义什么成语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其义自见-第1张图片-

11、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 *** 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分类:词语大全发布时间:2014/6/18

【拼音】: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2、【拼音】: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3、【解释】:见:通“现”,显现,显明。反复地将书读上百遍,他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4、【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语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6、【英语】:Readinga *** dredtimes,it *** eaningfromthesee(机译,仅供参考)

7、【辨音】:“见”在此成语中通“现”,不能读作“jiàn”。

8、不得要领茫然不解不知所云大惑不解茫无头绪雾里看花百思不得其解

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要把这篇文章多读几遍,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

10、古代文言文博大精深,想要熟练掌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要多读多用,便能掌握其精髓。

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见读什么音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ū dú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解释〗见:知道。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3、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4、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 *** 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 *** 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5、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是什么读音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是Xian读音。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指读书读得遍数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书的内容和涵义。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分句。

3、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董遇的人,少时家境贫寒,只能靠去田间卖苦力或走街串巷做些贩夫走卒的活计来养活自己。但无论做什么,走到哪里,环境多么恶劣,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些书,只要一有空就会孜孜不倦地读起来。

5、后来,他发达了,做了官吏,仍坚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董遇成名之后,一时间很多俊杰才子慕名而来,想要拜他为师。

6、这其中就有一个叫李尧的书生,李尧是董遇的同乡,少年时就研读了很多书籍,待年龄稍大些,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典藏。初见面,一番寒暄之后,董遇问:“年轻人,给你一本书,你会去读几遍?”

7、李尧恭敬地作了个揖,谦卑地答道:“三遍。”董遇说:“此话不假?”答曰:“是真的读三遍。”

8、董遇很失望,摆摆手对他说:“年轻人,你还是回去吧。”

9、李尧不解:“先生,此话何意?我是诚心诚意地来向您拜师学习的,您为什么不肯收下我呢?”

10、董遇回答道:“不是我不想留你,也不是你资质不够,我觉得你没有悟出治学的精髓所在。在你来此之前,早已有很多人来向我请教学习的 ***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高深 *** ,我只是读书读的遍数多罢了。”

11、李尧满脸困惑地问:“先生会读多少遍呢?”

12、董遇笑了笑说:“文章至少要一口气先读上百遍。我觉得一篇文章如果不读很多遍的话,是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的。“

13、世间万象,皆为身外之物,唯有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启迪人的灵魂,让人心领神会,耳聪目明,志存高远。一本好书,就如夏日午后的清茶,淡淡的,让人沉醉,它可以在夏日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14、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每天的生活,甚至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15、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才能够从懵懂无知走向睿智豁达。

16、把一本书读到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成语中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的正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

六、读什么遍,而义自见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成语,读音是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释义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2、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3、原文:董遇字季直, *** 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关于读什么遍而义什么成语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其义 什么 成语 还是 读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